香菱: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87電視劇版香菱


香菱学诗一节,向来动人。一个打从五岁起,就在拐子手里过了七八年跌宕人生的少女,有了学诗的念头。黛玉主动请缨,做了她的师父。

——这是全书中,黛玉最具温度,最光彩照人的篇章。故此,许多读者在继黛玉女诗人的斜杠后,又多加了女教师的头衔。

黛玉的确会作诗。她的诗,标新立异,与众钗皆有不同,带着仙气,宛若凌霄宫里的仙子,是故许多读者爱到难以释怀.于是二百多年来,她一直拥有大批追随者。更有甚者,他们还将她比作李易安。真爱啊!

当然,她的诗才,较之大观园中的众姐妹,是以最殊,毫无疑问。只是,怎样的分寸,才是真实?

学诗时,香菱曾跟黛玉说,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真真有趣,她喜欢得不得了。黛玉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詩意淺近,格局平平,如若从这类诗开始学习,有恐被格局所限,即便作出诗来,亦是不美,更妄谈出新出奇,这样的诗,断称不上好诗。

她非但指出香菱的错处,还为香菱制定了成套的学诗方法。还说,你若是依了我的法子,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你不是诗翁了!

每读至此,我都会反省自己对黛玉的认知,似乎过于片面。她那麽熱情,她的热心,成了香菱万古长夜里的明灯。香菱的確也在这份关怀里,實現了自身生命的跨跃。

——在我看来,这或许才是红楼主人写香菱学诗的真正意义,且也是本书的最为动人之处。只是不知为何,竟会有如此多的教育者,把黛玉論詩的「高论」,奉为学诗的金科玉律;将其用于传统诗歌创作培训者,不在少数。

更有中学课本,还把<香菱学诗>作为《红楼梦》选读的重要章节,编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如此这般的抬举,就无怪乎黛玉获膺优秀女教师勋章了。

只是,黛玉的这套诗学理论,到底怎样,为何总有隐隐不妥在心中荡漾,她的法子果真经得起深究?

黛玉既然说到「格局」,在诗中更准确的说法,就是境界。那我们且从「境界」说起!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此乃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开宗明义第【壹】讲。

境界,词之最上。那么,初学者才一涉猎诗词,便从境界入手,果真妥吗?

境界到底是什么?

《大乘起信论》有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境界」,本是个被佛学引入的外来词,佛经中讲到佛性,多以境界作释;及至禅宗以「心」与「境」来论「心性本净」,再至「心性本觉」,「境界」一字,已然在中华文化里生了根。

既然说到中华文化里的「境界」,《人间词话》,便是一步也离开不得。翻开《人间词话》便知:全书中,王国维先生一直在重申诗词的境界:从「造境」、「写境」到「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再到被后人泛濫引申的「境界三段论」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在说「境」与「景」、「境」与人「心」的关系。

由此看来,无论是依佛学,还是中华文化,凡「境界」者,皆有「次第」。若初学者一来就攀缘「境界」,这便会让境界还没有到「境界」的人难窥究竟,终是穿凿附会,又怎会是真正的境界呢?

夏虫不可语于冰。便是夏虫自己说的冰,那也并非真冰。黛玉让香菱从王摩诘,杜甫、李白始着手学诗,虽意在取法乎上,但硬要让一个甚至连字都未必认全的人,去硬生生地循大诗家们的诗歌境界,且不论作出来的诗好丑,就方法而言,已背离人「心」。即便是诗中确有境界,也不过是一片无江河流注的海。虽浩瀚无垠,却无来龙去脉可循。

香菱有七八年落在拐子手中,学诗无从谈起。仅靠五岁前藏识里对字的微薄记忆;且《红楼梦》中,她学诗的时间极短,于学诗,根本谈不上有何修行。黛玉的方法效果如何,或许我们可从黛玉的诗篇入手,来一次深浅的揆度。


大观园的众金钗中,作诗最多的莫过黛玉。也属她在诗歌创作上最具天分,上天是公平的,赋予她这项天赋的同时,也给了骄傲与任性。

元春省亲时,只让众姐妹各作一首,她知不能尽现其长时,很不尽兴;好在后头能替宝玉作了首<杏帘在望>,总之,仍是技痒难耐。

开诗社时,众姐妹纷纷各自冥想琢磨,独她偏等众人皆已作好,方才提笔,一挥写就,掷予众人。大有目中无人、恃才傲物之意。

76回的中秋夜,她与湘云在凹晶溪馆联诗时,作者才告知我们:大观园中除元妃钦定下的那些匾额联诗,其余各处的题匾与对联,均出于她们姐妹之手,仅她独得贾政欣赏,凡她所拟,一字不改都用了。「凹晶」二字,便出自黛玉之手。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的诗,确有风流别致的蕴味,惟妙惟肖地将白海棠的风致与仙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只是不知怎地,她的这种仙姿总给人一种李贺般的诡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更是将读者引入李商隐意象性诗歌的太虚幻境。且不论李商隐诗之隐诲曲衷,非常人能领会,就表面意象看,确有几分形似之处。

作菊花诗时,本有约法在前:不得带出闺阁字样。然而,黛玉的三首菊花诗,首首触犯「禁忌」——

<咏菊>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问菊>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菊梦>尾联的「醒时幽怨同谁诉」。闺阁与闺怨字样,随处可见。且不论诗歌水平如何,单从诗风看,若非从「香菱学诗」时获悉,她是师法李白杜甫王维,实难从她的诗歌中看出端倪。倒是有几分「李贺之炼字,李商隐之炼意」的意思。

黛玉的诗,大多出于她天生过人的锐感,空灵窅渺。可每读她的诗,总觉她的诗中缺少知与情的反省。她的诗苦吟居多,工力不够深厚,虽也刺激人之感官,却不能饜足人的心灵。

黛玉聪颖,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了。不过,从黛玉的诗歌,倒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自行观照的机缘:效法古人,任天分再高,修行未到,我们所能所领会的境界,未必是前人的境界。好的诗歌,若火候不够,那「境界」决非是能通过思考前人所咏诗句尽可获得。

何以为咏?物不平则鸣。如果我们尚不能达到诗人的境界,诗人的不平,就不会是我们之不平。离了诗人所遭遇的「境」——「人化的自然」,去勉强「境界」,其结果,势同走火。

既是向王维杜甫李白学习,那就是师法古人了。那么,我们学诗,到底应师古人之何?


「师古人」,并非古来有之的说法。晚明董其昌提出「先师古人,再师造化」,并借由对前人笔墨差异的学习,作为推进自我实践的手段。是以常有人认为学习也该有个次第,必是「古人」先于「造化」。也因后世难有如董氏这般一招便直入如来地,将笔墨能力与自然造化贯通的天才,所以后学们在学诗学画时,均从「临」「仿」「拟」入手,于是,这一步骤渐渐成了创作的代名词。

到底什么是古人呢?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它记录了中国传统诗歌最早的表达方式。历史一步步走到今日,诗歌在不断延迁中,积淀出不同时代审美风格的同时,也渐渐累叠了丰富的语言样式。这些审美风格,不是诗人们的闭门造车,它们是通过靠「象」的外化,源源不断地为古人提供的灵感源泉和精神滋养。

「师古人」,也就是对前人总结的审美风格以及语言样式的学习,从而可以一窥传统堂奥,进而参师造化的过程。

魏晋之际,山水在成为审美对象之初时,它们被认为是「有质而灵趣」的生命有机体。先贤们在观察、认识山水时,将其视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并从自我与自然相关的体悟中,提取艺术表达的语言方式。

我国山水画,不是如相片般记录存在;它追求的是绘画过程中,创作者生命主体与山水主体的通达共融,借此达到「畅神」、「怡情」的艺术效果。

山水画发展到唐朝,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山水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创作者开始逐渐脱离对「造化」外显的物理体认,而更趋向于对自然规律的内在感悟,主体性灵的彰显也得以不断强化。

继五代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之后,北宋郭熙历经绘画史的自觉意识与自然造化本身的内美沉积之后,发现了创作者与造化之间的第三者——「古人」。

后,范宽在「前人之法」与自然万物之间,他选择了与心会心的方式来联接,张璪之「心源」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得以体现。

由此可见,「造化」先于「古人」,已然成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师古人」,也就有了间接「师造化」的意思。

(书画同源之故,上文我以画论诗,只为表达上更易理解。)


我们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正做晚饭,那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晚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48回)

香菱上京途上,已经看到了诗!

这段话,虽然平实,却一直是红楼梦中最感动我的部分。对于香菱而言,支离破碎的岁月,没让她的审美情趣土崩瓦解。仅凭她这种于残缺的生命状态中,尚存审美的情性,她就该是红楼群钗榜中最值得赞叹的。

成年累月受拐子打骂,曾让她对人心存畏惧。进京途中,兴许累累旧伤还时刻折磨她的身躯,但她却看到了美,看到了诗。香菱的生命现象绝非常态。尽管此时她脑中的文字还太直白且幼稚。但若将这幅画面放于王维笔下,未尝不是辋川别墅的烟云。这非比寻常的造化,当归她那个神仙一流人品的爹——甄士隐。

尽管曾经的岁月没有诗歌,只要诗心不死,美好便会奇迹般重生。

薛蟠外出避丑,香菱得以住进大观园。其间酝酿发生的诗歌学习,成了黛玉与香菱一生中最闪耀的部分——黛玉不再是孤高自许的少女,她古道热肠,将所学悉心教授,她让香菱的生命状态得到提升,实现向诗歌世界的跨跃。此时的香菱无疑成了《红楼梦》的中心:深陷泥潭的菱子,终究要挣脱泥沼的桎梏,从最低处开出花来。

这或许就是香菱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一切都是全拜黛玉之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重要、更美好呢?

黛玉说,你先读王维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李白的一二百首七言绝,有这三人的诗作底子,再把陶、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到一年功夫,不愁你不是诗翁了。(48回)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后来的辋川生活。他的诗淡泊、宁静,他本性的恬淡源于他的早熟。早年与母亲兄弟俱奉佛理,让他从根性上就是个清心寡欲的人。他能超脱,从红尘中抽离,渐渐走入空灵自得的境界,既有顺其天性,又是母死妻亡及安史祸乱的冲击的果。

他的山水诗,不仅是山水之趣,诗中更有禅定,读来让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声律中有此妙诠,独此一人尔。无怪乎杜甫、苏轼等皆称其为高人。

杜诗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哀鸣禽、叹游鱼、惜病马,连废畦、枯橘都可分润他深情与悲悯,更不必说对君臣之义、人伦之情的笃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是极工。只是我们如若不能体会他于家国不保,时乖命蹇中的颠沛流离,又怎能体会他于战火烽连、自顾不暇的艰困中,尚能以博大的胸怀推及万物,那又怎知此诗的泪点所在。

他的一生都在忧怜并承担一切生命的苦难,无论从人格和诗格上,杜甫都达到了「温柔敦厚」的最高境界。

……

中华民族生活在一片古老文明滋养的文学沃土上,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们,创造了无比绚烂的文学作品。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笔法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赋予了万物神秘又饱含诗意的灵气。我们不禁为之骄傲。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偷。熟读之后,那怕你不想偷,也会不由自主地「偷」起来。香菱学诗既是取法乎上,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本没错处。且文化的传承,由来如此。这种有意识地去继承文化传统,就是「师古人」的过程。在黛玉的教导下,香菱真的走火了,还真从睡梦中诌出一首诗来——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虽然这诗中还有些平仄押韵尚待斟酌,却已初具诗的形式。也不枉宝玉一直夸赞她老天爷终不虚负性情。自此,香菱成为了大观诗社的一员。她的生命也由茫然无措的混沌,进入了诗歌的殿堂。

只是,我不禁要问,这首香菱所作倍受众钗赞美的诗,我们且不论诗是否工整,香菱的诗,真能称其为诗吗?

诗,又是什么?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有云,诗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直至明清,诗作为「诗言情」、「诗明志」、「诗载道」文化载体的本质,从未变过。这也是乌台诗案后,苏轼何以诗作骤减,大量「以诗为词」的原因。

红楼闺秀的诗歌水平,已有不少前辈做过深度研究,其优劣早已定论,在此便不做过多赘述。

毫无疑问,她们的诗作,尽管诗的境界差强人意,却都带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用美感染着读它写它的人。

大观园中的生活毕竟单调,闺秀们深受礼教束缚,恐其一生都没走出闺阁的可能。她们诗歌的反省与自觉,注定只能从书本以及各自的天性中来。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日复一日的风花雪月,又囿于年龄的局限,她们的思考不可能深厚。如若我们妄图从黛玉的诗中,读出老杜的深邃与悲悯,如此这般的写作,完美如斯的黛玉,这样的曹雪芹,又怎担得起一流小说家!

那么,若诗歌失去「言志」和「载道」,只论意象对仗、平仄工整、声律押韵,这样作出的诗,与google作诗软件写出的诗,有何分别?

情因物感,文以情生。诗贵在与「心源」相连。如若没有真正的情动于中,何来真情实感,「思无邪」势必只是空谈。

黛玉教香菱时,原意是让香菱「师古人」,只是如若不能体会古人的心境,无己心与诗人之心的联接,这样作出的诗来,与其说是「师古」,勿宁说是「泥古」,徒具诗歌的形式罢了。

张大千曾说:作画欲洗浮气,脱俗气、去匠气,首先是要读书,其次是要多读书,最后是要读好书。因此,不泥古的关键,还是靠个人读书的修养来实现。

这亦是宝钗「读书是为明理」的一贯主张。也正因这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历代创作者传统诗歌的写作,回溯到传统文学的语境中。

黛玉的方法,并非全然不对,只是思考过于单纯。但此时的她,不过是十五岁的少女,便有此番取法乎上的见地,实属不易。她的诗作,尽管并不深厚,端看李白十五岁时所做的诗,比起黛玉,也未见得更高明。

初月(唐.李白)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絃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回溯到本回中黛玉论七言律诗的写作重点: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的,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48回)

中国的传统诗歌,最难莫过律诗。它难在严格的语言样式之上,须得有言志与载道的意义。也因此,律诗也被称为「戴着脚镣跳舞」。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妙想与佳句,固然令人心旷神怡。千载之后读来,仍会对杜甫当日的疏狂发会心之微笑。然而只需往下读,我们便知,这联诗并非杜甫对诗歌佳句的态度。少年时的盛气光景,只是为反衬老去时的意兴萧疏。「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才是他作为一流诗人的胸怀啊。

杜甫晚年的诗篇可谓人诗俱老、已臻化境。既做到形式精美,又脱出严格束缚。端看他的《秋兴》、《咏怀古迹》、《诸将》等这些顶级名篇,都能感知他的深情与博大,却无一首是黛玉所说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的,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尽管生活在同一时区,我们却无法与千载前的古人对话。「师古人」,难道不正该是向最好诗歌的礼敬吗?说黛玉是个好教师,恐怕真有些言过其实了。

不过,这一节中,黛玉彻底放下了她的目无下尘。我们不再论她的方法是否得宜。她对香菱的无私帮助,看着真让人赏心悦目。

惟有通透的心性,才能将人性看得通明。十五岁少女的质地,本就不该是完美的。于是,小说家才在黛玉的古道热肠里埋下陷阱,旨在让发觉对错后,让我们放弃读经典时的功利主义思考。

黛玉聪明归聪明,终究只是十五岁的少女。她无法做到事事尽如人意,但却用她的方法影响着别人,好比投石入池荡起的涟漪,又一层,再一层……,层层延伸……

人性也许就是如此。小说家之所以刻画人物,需要的是我们恰如其分地正视,虽有不足,却与美好纠缠、交织,只等着我们不再受预设所控,去撩起面纱,黛玉一切如旧,却又宛若新生。

在我看来,此时的黛玉,远比面对香菱学诗时所表现出功用主义态度的宝钗,要明妍动人。

诚然,香菱学会写诗,并不能让她位列正钗,也不能助她成为薛蟠正室,她也不会因此改变命运。但人生最大的满足,难道不正在于精神生活吗?香菱雅慕诗歌久矣,她甘愿受它吸引前来,共享那温暖又带着光亮的信念,如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

此时,南半球的蓝花楹开得陶醉纷扬。公园与街区的上空密布着空濛而浪漫的粉紫,整座城美得那样不真实,仿佛童话世界。清晨的光影穿过树梢的间隙,光柱中舞动着如精灵般轻盈跃动的,是可以触摸的空气。远处教堂里管风琴的合声,惊起禮拜堂蓝色园顶上栖息的白鸽,鸽子们拍打着翅膀划过紫色的天际,让人恍若置身天堂。我大概可以想象,学诗后的香菱,若身在其中,该有多兴奋,仿佛只需踮起脚尖伸出手来,就能解及天上的星星。我敢说,斯情,斯景,她眼中的世界,绝不止「美!」、「真美!」、「美极了!」等令人乏味的表达。在她的心中,至少该有白乐天的「花非花,雾非雾。」;又或许自己瞎诌出「深深浅浅拂紫梦,重重叠叠上瑶台。」的一联诗来。

香菱悲剧而短暂的一生,也因有了这一隅的安宁,实现了生命的意义。人终其一生,不就为了这个吗?

成全香菱生命意义的黛玉,难道不比那些虚浮无比的光环,更觉可贵?她纵有那么多的不完美,在我心里却莫名宜人。


岁月煮海,在经典中凝固时光。没成想多年后再读《红楼梦》,其中人物经由时间的离析与重构,再看,便却有了新气象:以前生活在天仙宝境里的痴男怨女,脉落更为清晰。此时,我又不免要发出赞叹,说,惟有小说家清醒十足的生活洞见,才能让自己笔下的这些人物,活得像人,而非神。

《红楼梦》也因此,有了永恒的意义。

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剥开人物与文字的胶着,看到尘埃落定后的澄澈,我们才恍觉:读书,原与你手捧经典的时日无关。但无论如何,仍需感恩的,还是时间。


願稿寫於2017.11.12

第二稿完成於2017.12.1


(全文完)


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华书局,陈师曾《中国绘画史》

三联书联,叶嘉莹《迦陵谈师》

中华书局,安旗主编《李太白全集编年笺注.卷1》

盆小猪《碎片化写作的词话》未出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39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2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91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9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3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1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34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5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02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90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21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7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8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Jar of Love - 曲婉婷 Another sunrise,another sunset 又一次日出 又一...
    陌上花开的陌阅读 413评论 1 5
  • 当下各种美图APP层出不穷,满足了大家想变美的本性。比如美图秀秀之类的。其实我也就知道这一个,忍住不笑。 其实简单...
    七日课吧阅读 1,063评论 3 17
  • 这是我在简书的第3篇文章。 今天想说两个字,活着。《活着》的活着,活着的活着。 12岁那年,我第一次在表姐的书柜上...
    江客阅读 373评论 0 2
  • 我是很无聊的吧 在没有你的世界找寻 樱花,玫瑰 清香的风景 我是很无聊的吧 看着花开花谢 也会落寞的哭泣 毕竟没谁...
    鳳回阅读 9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