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十点钟左右,刚刚一场大雨结束,天依然阴沉沉的,空中还飘落着零星的雨滴。
趁着雨停,出门方便,我赶紧换了衣服,一边换鞋一边叫电梯,好抓紧时间到小区外面超市购物。唯恐稍迟一会儿,大雨再次下起来。
小区院内,地上湿漉漉的,低洼处还聚着着积水,绿植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到处水淋淋的。微风拂过,树上滴滴答答抖落下一滴又一滴的水珠,砸到地上,落到身上,滚到了脖子里。一股沁凉瞬间传遍了全身。
超市里购物的人还不少,都是赶在这落雨的间隙出来的吗?这些天秋雨绵绵,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人们都穿起了秋装。
周末的超市,多了不少跟着大人一起来购物的孩子,让超市里也热闹了许多,充满了烟火气。
我不想在超市里多停留,总感觉天还要下雨,匆匆采购了几样食物,便排队结账拎着购物袋出了超市。果然,密集的小雨又开始下了。
三步并做两步,慌不择路,几次都踩到了积水,匆匆往家赶。刷脸进了小区南门,便看见前面十几米远的地方,我们楼下三楼的母子俩。儿子左手搀着母亲的右胳膊,右手打着伞,整个伞都照在他妈妈的头顶,儿子右边的半个身子都露在雨伞外。
看到这个情景,我再一次感慨,邻居家的这个儿子,真的比别人家的女儿还贴心。
这位母亲看着也就四十多岁,孩子是她家的老二,老大也是儿子,好像已经大学毕业,不知道在读研,还是已经工作了。以前读高中住校,总之不常在家我都认不准。她家老二这孩子真真讨人喜欢。
我们刚搬到这里的时候,那孩子才读小学一年级,胖胖的,个子不高,每次在电梯里、小区院内见面,总甜甜地笑着叫阿姨,左脸颊上一个可爱的小酒窝。小孩子非常有礼貌,一起乘电梯的时候,小小的人儿还懂得礼让。我每次看见他,也会高兴地主动和他打招呼。
如今,几年过去了,他人长高了许多,成了一个阳光帅气的少年,已经读了中学。长大了,学业也忙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经常在小区院内玩耍。偶尔碰面,虽然矜持了些,但依然微笑着打招呼。我和先生不管谁见了这孩子,到家总要夸奖一番。
前几年,有好长一段时间没见过孩子的母亲。再看见的时候,看得出明显是生病了,人很瘦弱,脸色苍白,表情麻木,精神状态不很好。并且走路也有问题,好像迈不开脚步,左一下右一下向前挪动着。虽然是邻居,并不熟悉,仅限于偶尔在电梯上、小区院内见面打声招呼,也就不方便询问病情。
那时候,正是疫情期间,经常封闭在家。在家闷得慌,不时地在小区院内走走。经常看见还是小学生的邻居家的老二,搀扶着他母亲,在小区广场上练习走路。心里感慨,现在的孩子,这个年龄正是贪玩的时候,而这个孩子,真的好懂事,像妈妈的小棉袄一样,我们邻居看着都暖心。
几年过去了,看得出那位母亲被家人照顾得很好,恢复得不错,走路比以前稳多了,但依然不能正常迈步。那孩子已经比他母亲高出了许多,偶尔见娘俩一起出门,总还是搀扶着母亲。
雨中,我没有打伞,怕淋雨走得快,几步便赶上了他们。打招呼时,少年笑着说,看不下雨了,带他妈妈到院子里透透气,谁知,没多大一会儿,又下了起来,幸好带着雨伞。言语中透着温暖与贴心。他妈妈在旁边满足地笑着点头。
也许,对这位母亲来说,年纪不大生了重病是不幸的。但是,因为有温暖的家人,有暖心的儿子,她又是幸运的。
回到家,我还在想着楼下的母子俩。人们常说,儿子长大后,往往就和父母不亲近了。但是还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总觉得这孩子会一直温暖着他妈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