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特别记录:一岁一礼,一寸欢喜
题记11.7:
“一岁一礼 一寸欢喜”的意思为每长大一岁都是礼物,成长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每一年都应该过的快乐,怀着真诚的心,度过每一岁并与之共同成长。这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把岁月当上天的赠礼,好好珍惜,细细品味。
①
雨后,远处的山林白烟袅袅,一处,两处,三处,聚集于半空中形成烟云,微风吹过,聚集的烟云四处飘散,顾自找乐去了。
高速路,高架桥上,疾驰的汽车,时而被烟云轻柔,古人对腾云驾雾的想象,今朝随处可见。
两辆车,两个家庭,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前往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尤溪,梅仙,汶潭村。
红色SUV上坐着的阿美,两鬓斑白,难掩内心的激动,哼唱起她最喜欢的“邓丽君”,或许在命运上找到一些共情,这一词一曲一调,倒也是饱满深情。
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身体虽然难再现年轻时的生龙活虎,但依旧没改变风风火火的个性,做事麻利的她破格做了小区分类员的工作,领导看中的正是她的工作态度。
这次坐大女儿的车一起出发去汶潭前,她刚结束早上九点的工作,为了不耽误时间,她去买苹果时还是一阵小跑。女婿阿易陪她去农贸市场,她买了苹果和青枣,付款时,她执意不要阿易扫码,说她有现金,从袋中掏出的是一枚枚的硬币。
阿美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按现在流行的说话,提前三十年完成国家的三胎任务,如此看来,阿美果然有远见。
“我呀,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每一代人都有机会,或许让我们错过的正是认知上的差距。知识不是没有用,学了总会有用到的一天。
这次阿美的行程很匆忙,下午三点就要返程,阿美并不在意这快乐的时长,一点一滴也够了,如同天空的云层,再久也是过眼云烟。
“我呀,就是劳碌命。"阿美这样自嘲,而说话频率最高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的小儿子。
如今小儿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庭与孩子,这次阿美要去看的就是刚年满周岁的小孙子。
“有家才有业,男人都得有一个女人管着,不然这家就难成。"
②
孙子的周岁宴安排在亲家,离村镇不远的闽熹园,尤溪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出生地,而阿美的家乡建阳是朱熹暮年开办学社的地方,姻缘与这名人文脉之间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
入得闽熹园,在格调上果然国风素雅,中庭建有活水亭,上有对联:活水接来洙泗脉,灵台窥透鸢鱼天。其意境正是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中,妇孺皆知的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包厢内也是诗意盎然,其中就是郭居敬的《百香诗》一首:高山影里希音远,流水声中古调长。可惜世无钟子期,焦桐空带爨烟香。相传隐居乡里,博学能文的郭居敬尝取虞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事迹,序而诗之,以训童蒙。
此诗题于梯形茶山为背景的画报之中,或许正是诗人隐居劳作时的灵感来源。
云团之动与这茶山之静,让阿美更加感概知识之重要。
你还别说,这次到来她还真准备了书和笔,果然有妙用,看来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
客人到齐,宴席开始。阔气的圆桌,中间有山水,坐的都是至亲之人。说来也巧,阿美有三孩,大为姐,次为妹,最小为弟,对方也是;大姐天真无心计,二姐醇美有智慧,最小的弟弟备受宠爱,对方也是。
普通人家,无大富大贵,倒也门当户对。
一桌酒,阿美是客也是主,她率先举酒敬之,打了个通关,口无遮拦道:感谢亲家对顽子之教诲,有妻、有娃,幸福一堂。我叫娃定加倍珍惜,此次敬酒,我也做了不敢做之事,万分感谢。
阿美虽无文化,但颇懂大家规矩,她有一个自己的做事准则:不给别人添麻烦。
宴中,大姐、二姐依次起身敬之,阿美的身教就是最好的榜样。
生日蛋糕捧上桌,点燃心形的烟花蜡烛,团圆之美的意境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③
虽无抓阄之礼俗,但想想一岁的宝宝对什么感兴趣,由此对ta的未来做一个主观意义上的判断,倒是一件很让人期待的事,况且谁能不能忽视成长中的正强化作用。巧合的是亲家二姐买了竹匾。大家在竹匾上放上饰品、礼盒、百元大钞,阿美放上她早就准备好的笔和《百家姓》古书。
娃匍匐其上,挪动向前,双手置于竹匾之上,一岁宝宝的视力在0.3到0.4之间,眼睛所视,较为模糊,触觉较为视觉更加灵敏一些。匾中之物,娃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笔,大家颇为幸喜,理学传统与这娃有缘。娃右手抓笔支撑,左手继续前探,小小的手掌直触古书,掀起书页,抓住提起,不费吹灰之力。
“有文采,中状元,状元郎来啦!”阿美忍不住乐出声。
④
宴毕,回汶潭。
亲家公说:汶潭是这里的行政大村,这里矿产丰富,有落差百米的水利枢纽,生产的电力惠及全城。平时大部分的村民在厂上班,厂闲时,他就帮别人刷屋搭瓦,原来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手艺人。
⑤
三点,返程,云层朦密,下起零星小雨,高速路上的车辆并不多,阿美的心倒也平静了许多,在阿易稳稳的车速中睡着了。
“一岁一礼, 一寸欢喜。”这是对用心对待生活的人最好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