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打卡第3天
首位华商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因家庭原因而辞职。在中国,几乎没有人相信骆家辉辞职仅仅是为了“与家人团聚”?古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骆家辉辞职这件事上,骆家辉作为当局者看来无比正常的一个行为,让无数局外人觉得不可理喻,以致“谣言”四起。剥开政治情绪,民族情感等存存外衣,观念上的分歧,这是我们与骆家辉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根本原因。就如鱼离不开水无法活一样,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一旦离开形成其某种观念的那个背景,则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正如约400年前的西方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当时的一些中国男人在清人入关后,为了保全头发,居然宁愿付出生命。
空间性是观念的另一个特征。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么做,不是按照理论家给定的概念或者提示去选择的,而是源自他的生命深处某种神秘的力量。这可称之为“第二本能”的生活习性,其实早已深深烙上他生于死于的那个环境的烙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分泌出不同的观念。
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小到有人预言他将成为“地球村”。教育要“面向世界”,要“走向世界心灵的高度”,必须保持开放的胸襟。在差异中“求和”,在“求和”中转化,在转化中创造。具体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可“求远”。但不可“舍近”,不要囿有“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惯性思维,而对身边的“高手”和学习资源熟视无睹。
克服与生俱来的“忌熟”之人性弱点。在“面向世界”的同时,转身面自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之,学习之,则无需担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观念,会引发刻板、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单一、粗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