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赵总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说过: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2
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人有无耐心,表现出两个方向。一个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另一个是,能够等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到来。这中间区别在于,一个不等,一个可以等。这个等,就是耐心。
克制是可以培养的,自己一个人难做到,应该两人配合可多人配合去实现。有一个“三分钟游戏”。孩子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游戏、看电视。爸爸找来一个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相玩这个沙漏。
爸爸跟他约定:这个漏斗是古时的计时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三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开始几次,孩子根本没看书,而是盯着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并不气馁,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视线转到书上来。再多次,孩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要求延长时间,但爸爸坚持只看三分钟。
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动去看书去了。三分钟,正是适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
孩子的责任感,是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培养的。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不包办代替,孩子就能逐渐学会为自己负责。
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感到自己能为家庭做出贡献,他的家庭责任感就会逐渐建立。
孩子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和态度。
3
如何培养孩子深入思考的态度和习惯?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我们不要直接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可以通过启发孩子、和孩子一起查阅调研等方式帮助孩子自己找出答案。
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
鼓励孩子在学习上的质疑精神,有质疑才有创新,要想孩子不盲从跟风,当孩子提出不合常规的方法时就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4
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经常会不停地追问父母“为什么”。有时我们没有耐心,要么敷衍孩子,要么训斥孩子,逐渐地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打击,放弃提问,而求知欲就这样渐渐被磨灭了。
如果我们可以抱持着同样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并适时地启发孩子,就能引导孩子不断去探索和发现新知。
阅读也可以为孩子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拓展他的视野,满足他的好奇心,让他不断地走向更大的世界。
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需要我们对孩子充满耐心,并营造一个爱阅读、爱学习的家庭氛围。
5
独立教育
岗位职责:让孩子学会独立
职责解释:独立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
●准则1: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其他事情,哪怕不会有好的结果。
●准则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准则3: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引导。
●准则4:让孩子独立克服困难
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最容易包办代替,这种做法不可取,要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
●准则5: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是一种伤害。
用3招来面对孩子的哭闹
大人的价值,在于比孩子更懂得情绪管理。
当我们自知正处于暴怒状态,面对孩子哭闹时,可以“换手”“离开”与“沉默”。
“换手”,就是请另一半或他人处理孩子的状况。
“离开”,意即远离是非之地,等情绪平复之后再回来继续沟通。
“沉默”,则是当没有人可以换手或当下无法离开孩子时,至少可以选择沉默,不要随着孩子的哭闹起舞,请自行调节呼吸与情绪,等冷静下来再做反应。
教养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教养孩子固然要紧,但请别忘了“亲子关系比教养重要”。
不要为了教孩子,而不断与孩子发生冲突;
不要为了孩子好,而强逼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不要为了孩子好,而不断批评与责骂。
因为,教养是一时的,但关系却是一辈子的。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没有回应,回家也是绝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
6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悲剧”一词,让不少父母心里为之一震,但这句话确实令人深思。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我们太把孩子当回事,家里永远是孩子第一,不仅把孩子变得会以自我为中心,也会忽略了对自己的关注,对伴侣的关心。
幸福的家庭,都不会让孩子地位高于一切。
7
给孩子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对他们而言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有时候,你的保护也许能帮孩子赢得一时,但是怎么能帮他们赢得一世?
当孩子失败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告诉孩子:
♥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感觉——认同孩子的情绪
♥ 但这并不代表你不棒 ——鼓励和肯定孩子
♥ 爸爸妈妈也失败过 ——与孩子产生共情,拉近距离
♥ 我们一起再努力试试 ——寻找方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8
小心!别让三个字毁了孩子一生(1)不可以做任何事情
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过分注意细节的家庭。
“不可以爬树,很危险!”、“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不可以跟那个小孩玩!”。
像这样规范各种行动,会让孩子形成“什么都不要做比较好”的禁止令。
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欠缺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职场上,等待指令型的员工,可能就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影响。
从小就顺从父母说的去做,没有自己思考、行动的习惯。因此,如果没有主管或前辈的指令,自己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9
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10
在语言、非语言和文字这三项交流工具中,经专家研究表明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非语言竟然占到了70%,而我们首选的语言的表达效果仅占到了25%,剩下的文字占5%。由此我们发现,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无声胜有声”的过程,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不在说教,而在于行动和示范。在教养中,孩子会学习、模仿你做的,而不是你说的,你的行动就是示范!
11
为什么非要学习一门特长?
学习一种特长是培养手段,而不是培养目的。不一定孩子学的特长越多竞争力越强。而是我们要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
一个人能够成功,不是要具有某种特长,而是具有某种成功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从小对孩子培养特长开始。当然更需要父母对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严格要求。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父母也无法培养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言传身教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12
比较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比较能让孩子进步。
但有些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xxx,再看看你自己”,他们觉得孩子进步就是要比别人好。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永远生活中在别人的阴影里,自己越来越自卑。
真正的比较应该是跟自己比,比以前要好,就是有进步,值得表扬;比以前差,就是需要继续努力。成功的经验很重要,失败的教训也同样深刻,都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经历。
13
孩子可以把我们教养成他们所需要的父母。
经由孩子,我们窥见了自己的心灵创伤,从而使我们有机会“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我们面对孩子时候的恐惧、无力、焦虑、愤怒,往往重现了我们儿时的缺失,在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我们得以觉醒自己接受教养的经历并疗愈自己的创伤。我们对孩子的作战,往往是我们对自己父母的作战,只是选错了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对我们的教益和帮助,可能远远胜过我们对孩子的贡献。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
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14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5
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积极期望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在皮格马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
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爱。他的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
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神话终归博人一笑。而罗森塔尔的试验,却得出了这个效应。
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后来,果真就是那样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
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16
亲爱的小孩,从现在起,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17
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生活的滋味
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很多家长怕孩子吃苦受到危险,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里,这样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常常扮演着救火队员,但你却不知道,父母永无完法代替孩子经历人生,我们需要做他们的引导者。
我们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工作里来,让他们自己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或更多他们可以去做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们就让一个观众,看着他们自己成长。
教育孩子绝对不可简单粗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18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博士在谈到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时,曾经这样比喻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通过恰当适时的鼓励,开启孩子内心探索世界的动力,抛开依赖,勇敢出发,独立行走。只有先帮孩子摆脱了依赖心理,育儿才能不再令人疲惫。
19
不爱分享,不要管!
小孩子自私不是问题,强迫孩子分享的大人才是问题。因为自私其实是孩子的本性,而分享则是习得的观念。
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家长先要明白:人要先懂得自私过,才能学会分享!两三岁的孩子通常占有欲很强,而懂得与人分享,通常要到七八岁左右。
这种暂时的“自私”行为,恰巧说明了他们的心智在成长,家长不能打击,而是要尊重。当孩子犯错时,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负责,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
20
得不到就耍赖威胁、发脾气
有的孩子在想要一个东西时,习惯用耍脾气威胁父母:“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 “不给我吃糖,我就要打你”……
面对孩子又哭又闹满地打滚的状况,不少家长会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经常用这种手段尝到甜头,就学会了通过谈条件、哭闹的方式来威胁父母。
比如孩子哭着喊着要糖吃,你这次同意了,下次遇见他想要的,孩子还是会用这种方法来对付你。
长此以往,你说什么都没意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听。
每个孩子总有任性的时候,他们常常分不清对错,所以爸爸妈妈的心里一定要有一杆秤,什么事情可以答应,什么事情不能纵容。
爱孩子,也请记得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
21
太过懂事的孩子,都往往过于早熟。
心理学上,把心理过于“早熟”的孩子称为“成人化的孩子”。
“成人化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或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法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而被迫去扮演原本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是明显的“角色错位”现象。
研究表明,
“成人化的孩子”小时候有超于同龄人的懂事,却在成年后有较多的心理问题,人生态度多半消极,患抑郁症的几率很大。
22
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模仿。孩子因为跟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关系最亲密,所以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意无意地去模仿。
23
家庭和身体一样,是一个整体。
身体出现了某个症状,往往不是出现症状的这个部位病了,而是整个身体出现了问题,在最弱的一个部位表现了出来。
孩子往往是家里“最弱”的一环,家庭病了,孩子就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父母的问题才是问题
24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很多父母,会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攻击自家孩子的缺点。希望激起孩子的学习成长的动力。
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留下自卑的阴影。
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会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阴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尊心受创。
别让孩子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让他们好好做自己。
25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跟他说东他总是要往西,似乎就是想唱反调。
其实,年龄小的孩子,并没有多少会主动跟父母唱反调。反而大多数是父母的指令,跟孩子能接收的信息不吻合,才会出现孩子「逆反」的情况。
另外一种,孩子的大动作发育还不成熟,大人看起来一下子就能做好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也成了大人无法接受的「磨蹭」。
当你觉得自己孩子出现「叛逆」的情况,不妨先观察一段时间,判断下孩子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而「逆反」,还是孩子对你发出的指令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懈怠,亦或者孩子当前事情无法完成才有逆反心理。
26
孩子怕惩罚而爱说谎
有的孩子以为说谎能取悦大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的孩子因为犯错害怕被惩罚而说话逃避。如果孩子说谎尝到甜头后,很容易就一发不可收拾。孩子长大了还携带这种坏习惯到了社会,是很难被人接纳的。
解决办法:
爸妈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言出必行,不哄骗他们。这样孩子才愿意信任家长,模仿家长的好行为。
在孩子说谎时,爸妈一定要认真地告诉他不对的地方在哪里,一定要诚实表达,再一起寻找解决办法。一时的说谎是永远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当孩子说出真相时,可以表扬他说了实话,再让孩子承担责任。
27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接纳自己,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特长。也提醒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失意时沮丧时地加以点拨和鼓励,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乐曲……宝宝的成长那么快,请放下我们奔波的脚步陪陪他,夸夸他,抱抱他,亲亲他!!
28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其实孩子和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小时候,孩子仰视父母,靠父母的照顾才能成长;长大后,父母仰视孩子,靠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很难各自独立。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是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界限感,会让一段关系变得舒服,是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
29
听孩子把话说完
父母总抱怨,孩子进入叛逆期,自己听不懂孩子的心声,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其实,这些都是父母不等孩子把话说话,生活给父母开的“罚单”。
世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容易犯错,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让人自豪。
孩子给我们带来甜蜜,也给我们平添忧伤。
法国教育学家帕梅拉•德鲁克曼说:
“即使孩子有不对的地方,父母也有责任倾听并且领会他们的动机。孩子有不同寻常反应时,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
比起让孩子听话,听孩子把话说完,才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30
听话不是好孩子必备的品质,独立思考才是。
让孩子听话的原因不是因为你是他的父母,而是因为你说的有道理。
检验话有没有道理的标准是实践,不是谁说的。
多示范,少说教。当孩子不认同你的说教会更逆反,习惯听从你的说教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的教育,是家长引导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和思考,包括质疑我们,不断增加孩子的选择,增强孩子的力量,去自己解决问题。
坏的教育,则总试图去替代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让孩子确信我们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
而更坏的是,多数家长认为后者才是为孩子好,才是好的教育。这个太可怕,因为杀伤力太大,孩子叛逆,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