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公众号“青春大连”发布的一篇题为《青年思考:到底要不要短期支教》的文章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和讨论,我前些日子也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支教,也关乎不可一世的青春》的文章,两篇文章都向大家介绍了所谓的短期支教的生活,阐述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不同的意义,作为亲身参与过短期支教的志愿者,我清楚这其中的利弊关系,所以决定简单说说。
我支教的老鸦张村坐落在黄河岸边,处在河南省新乡地区和开封地区的交界线上,经济落后,交通十分不便,村内多留守儿童和老人,每年假期都会有孩子不慎落入黄河中。
所以志愿者来到这主要的目的之一——看孩子。
我去老鸦张之前,听身边很多朋友谈了谈他们对支教的看法,大家都会下意识觉得支教就是去偏远地区教给孩子们他们学习不到的知识,去支教之前我也这么想。但是在为期五周的支教过程当中,我发现我们给予孩子精神和行为层面的引导远远大于对他们知识上的丰富和补充。在之前自己的文章当中我也说过,短期支教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知识: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不为他们编织和创造伟大的梦,但至少让他们清楚村子之外有一个更大的世界,那个世界能包容他们更大,更天马行空的梦想。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一种更蓬勃的力量激发孩子们奋发向上,需要带给他们新的眼界,需要引导他们跨过黄河去看高山和大海。
我曾经在课上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都有谁未来想要读大学?”
所有孩子沉默……
过了一会陆陆续续有四五个孩子怯生生地举起了手。
我明白这其中一定人有因为害羞不好意思举手,但是看到这情景我心里还是猛地一震,隐隐难受。后来通过和部分村民沟通才知道,这个村子里的孩子大部分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他们认为这样能更早有经济收入,缓解家里的负担。有一次我和一位学生家长聊天,了解到他们家里有三个孩子,哥哥应征入伍在新疆,弟弟妹妹在村子里读书,聊到这家长突然哽咽起来,她说她觉得特别对不起自己的大儿子,让他背负这么大的压力,小小年纪走上社会,供弟弟妹妹读书。
在当地人的想法里,读书是一件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事,所以很多孩子早早就被送到大城市“学手艺”、“做苦力”。
我对班级里的孩子讲了很多城市里的生活,讲了北京城,讲了上海滩……我坚定要他们清楚知识为何改变命运,坚定要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怎样精彩。
说清楚了短期支教的意义,我想很多关于短期支教利与弊的讨论也就不成立了。支教是一个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每天顶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对很多志愿者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挑战,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在暑期支教期间也是人生当中第一次见识到这么高的气温;由于没有食堂和餐桌,所有支教的志愿者每天围在一个乒乓球台周围吃三餐——馒头、洋葱、豆角、豆瓣酱;学校没有宿舍,我们找了两间空教室,收拾成了卧室,十四个人一个房间,每人一个床垫铺在地上,两人一个被子,用书本和衣服充当枕头;夏天屋子里面很多毒虫,身上经常被咬得红一块紫一块——可是,痛并快乐着!
前两天我突然收到一个孩子家长请求视频的消息,点开了之后发现小朋友有点委屈地盯着屏幕,看到视频接通之后,“哇”地一声哭出来!我有点措手不及,赶忙问他怎么了。
“语文老师我想你!”
当时本来心情很好,因为这一句话开始哽咽起来,简单安慰了小朋友几句,我也答应他如果有时间一定会带着糖果回去看看他们。突然想起来离开老鸦张小学的前几天,孩子们纷纷送来各种各样精心准备的礼物,或许在我们去老鸦张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向其他人这样表达过自己心底里的感情,懂得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提高。
这是一个很内向的小女孩在我们离开之前写给我的信,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因为被任课老师批评生气钻到桌子下面不肯出来,我作为他们新的班主任,刚开始和她沟通的时候很困难,后来经过几次谈心和家访才成了她的“好朋友”。
这个孩子上课经常和身边的同学说话,一言不合就动起手来,刚刚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就和同学打了一架给新班主任一个“下马威”。也因为后来几次批评教育和家访之后,成了他的“好哥们儿”。
虽然小孩子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很简单,但是我们每一位志愿者都能感觉到他们心里对将要离开的我们的不舍。
同支教的小学弟在自己的文章中这么写到:
这一群人,光是认识,就觉得赚了!
确是这样。
几天之前的教师节,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在这天收到祝福——这或许也是人生当中最后一次。不过我始终清楚,短期支教他本就没有背负多大的教育意义,它更像是一次语重心长的交流,但行好事,不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