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被讨厌的勇气》,我意识到自己似乎陷入了“自我主义”的陷阱

凡是被我反复刷的书,都是让我深受启发并做出改变的精神食粮。五一期间,因为某些观念不合,和母上大人吵了一架,一气之下收拾行李滚回霸都了。冷静下来之后,结合近期和家人、同事、朋友、陌生人的相处,以及结合“厌蠢症”的发作、讨厌被麻烦、拒绝社交等诸多症状,我意识到自己好像出了点问题。于是我再次打开这本书,真的是一边读一边汗颜。同时为了加深印象、深刻反省,决定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在第一次发生争执的时候,你用“发怒”、“权威”、“逻辑”、“暴力”等方式暂时压制了对方,争执并没有结束,败下阵的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策划着复仇。而且一旦人际关系进入“复仇阶段”,当事双方几乎不可能调和了。这时双方的目的就不是怎么解决问题了,而是要怎么压制对方!

这两年我均听到了来自家人、同事的当面控诉,说我有点高傲。再回想我自己和他人沟通的时候,我大多的态度是不耐烦、厌蠢、愤怒,再加上我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导致经常从一个小争议上升到大争吵。一开始我倒是真的无所谓同事怎么评价我,只是这次和我妈妈吵架,把她气哭了,我意识到问题似乎有点严重。

行为心理学有个原理叫做“ABC情绪原理”:A代表某一事件,B是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和判断,C是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通常人们认为是事件A直接导致行为C,实际上是加了对事件A的主观判断B,才导致行为C产生的原因。

大概是因为我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观意识是太想获胜了,所以一旦有争执的事件产生,大脑下意识认为这个人在与我争胜负,所以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我都无所谓,我只想让对方屈服!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

人类被称为“自我解释的动物”,意思是说,当我们做了一件事情,事后会思考这样做的原因,大多数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解释。

弗洛伊德(PS:心理学三巨头之一,另两位:荣格、阿德勒)的心理创伤学说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原因论。

阿德勒心理学则否认心理创伤学说,他认为过去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而是当下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用过去受到的伤害作为幌子——目的论。

由此可见,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似乎更符合人类是“自我解释的动物”这一观点。

回想我和母上大人争执上头的时候,我用愤怒的情绪控诉,是因为他们以前的做法给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我现在变得冷漠。在这种场景下,我采取了“愤怒”的情绪、以及归因过去心理创伤,目的是让她屈服并听取自己的话。我本可以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同她讲道理,但感觉太麻烦了,所以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最终结果必然是双输。

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的“我”完全不受过去经历的影响,只是该如何赋予过去发生的事情以意义,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同时做好反思改变现在的自己,避免重蹈覆辙。过去和未来都不因自己当下怎么想就发生变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

大部分人用过去创伤作为当前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因为选择“不幸”对他自身而言是一种“善”。人类的本能趋易避难,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多了,因为当颓废、失败、烦恼的时候,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拿过去创伤作为借口。但是解决问题需要动脑、需要勇气、还会面临改变后的各种不安、迷茫,大脑的本能会发出各种信号拒绝。

但也没必要轻视这样的自己,毕竟本能脑约3.6亿年前就存在了,而人类的理智脑也才存在约250万年。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大部分决策往往都是出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接纳自己不等于“自我主义”

去年,我的年终关键词是停止了内耗。以前的自己有点讨好型人格,往往为了不让别人伤心会去退让自己,测出来的MBTI皆是INFP,emo小蝴蝶。今年则有点过于自我,除了自己其他都不重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从我口中说出好多自私自负的话,比如“我不麻烦别人,我也不希望别人麻烦我”、“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我无所谓别人怎么看我”、“这事跟我有关系么”……这半年时间,我的MBTI也变成了INTP,冷漠的机器人。

我曾认为这是把“课题分离”贯彻执行很好的表现,原来却是过于自我。

陷入“自我主义”陷阱的人,所有的焦点都在自身,也只能接收自己的感受,委屈了觉得是别人对不起自己,累了觉得身边人都应该体谅自己,开心了又嫌弃别人扫兴。自我意识太强,看不见别人与周遭环境、也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更别提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也伤害了别人。

难怪说小时候乖乖听话连青春期都不叛逆的人,长大就会异常叛逆。大概是每个人的心理成长速度不一样,有些人只是成长的滞后了一些,但总归会有长大的一天。成年后你所有的进步其实都来自于面对那些让你敏感痛苦回避的地方。

之前看过一段话:

如果生命不能用爱唤醒你,那生命就会用痛苦唤醒你;
如果痛苦不能唤醒你,那生命就会用更大的痛苦唤醒你;
如果更大的痛苦不能唤醒你,那生命就会用失去唤醒你;
如果失去不能唤醒你,那生命就会用更大的失去唤醒你,甚至是失去生命本身;
生命会一直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在无限的生死轮回里唤醒你,直到你醒来。“

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的接纳自我就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并拿出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位作家曾引用过一段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然而所谓的智慧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以及如何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才有网上流传的那句话:我知道所有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只要你一直在行动,结果必然会越来越好

当你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幻想,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但凡真正主动做成过一件事的人都知不易,都是漫长的过程。

就比如每月更新公众号这个小目标,但凡我有一丁点儿放弃的想法或者没有平时持续的阅读做为输入,可能一年都写不出来一篇吧。人的本能真的太强大了,时时刻刻不再给你释放“偷懒”、“放弃”、“享乐”的信号。而且你要是某天突然发奋图强想和本能对抗着来,要么筋疲力尽、要么举白旗投降罪恶感满满。

《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有一个方法我觉得很棒,设置任务的时候不设上限,设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就比如我想通过运动减脂这件事,我曾经给自己定一周至少运动4次(包括但不限于跑步、跳绳、骑行),结果连续两个月,一个月运动四次估计都没有吧。所以这个月关于运动,我每天就一个任务:肩颈运动1个。结果呢,我每天几乎可以做肩颈运动5-60个,卷腹运动50个,甩臂运动100个。每天都成就感满满。

人的本能脑是需要驱动而非对抗,通过一点一滴的小小目标获得正向反馈,给本能脑持续释放多巴胺,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朝着大目标一路狂奔的。相信我,只要你一直在行动,结果必然会越来越好,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