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那么,由此而知,一位知行合一的家长,一方面,要对儿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有一个与对儿童科学认知相符合的对待儿童的实际行为。
是否做到知行合一呢?
现实中,家长是否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呢?
对于每个家长而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会将生命都投入到对孩子的爱中,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最好的、最棒的、最优秀的。这是每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认知!
然而,家长的育儿实践是否与这样的认知相符呢?
当孩子到了该翻身、该坐立、蹒跚走路,牙牙学语时,如果孩子迟些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家长就会开始着急,开始慌乱,甚至开始就医!
此时,家长的行为与认知有了偏离,开始质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不足与缺陷,而少了一份等待!
当孩子到了探索世界、探索外界的时候,有的孩子出现了乱丢东西的毛病,家长开始生气啦,我的孩子怎么就不听话,越不让干什么,就越不干什么?说了好几百遍,咋就不听呢?
此时,家长的行为与认知有了差异,开始彷徨,我的孩子咋就不听话呢?此时,家长忘了,孩子有孩子的发展规律,看着与家长格格不入的行为,其实,是孩子成长的必须!
慢慢地,孩子开始尝试各种新的事物,试着吃饭,但是,吃的到处都是;试着自己穿衣,但是,穿的好慢;试着帮助家长做事,但是,有些颤颤巍巍,家长开始担忧,快放下、快放下,多大的孩子,能做吗?
此时,家长的行为与认知有了分歧,开始剥夺,剥夺孩子获取“我能行”的机会。此时,家长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是有能力做事、有能力在慢慢学习做事的过程中,犯错、并收获成长的!
再慢慢地,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上了中学,纪律不好时,成绩不好时,特长不突出时,家长开始了比较,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学习多好,你看谁谁家的同学和你一样,人家都会啥啥啥啦,你说你咋啥也不行呢!
此时,家长的行为与认知严重地发生了背离,骨子里认为最优秀的孩子,在不经意间与别人比较中,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丢尽了自己的面子,丧失了孩子的全部信心!
如此这般,原本在我们心目中,“高大上”的宝贝,慢慢让家长产生怀疑,有了质疑,出现否定,于是,我们带着一颗爱的心上路,却一路将爱隐藏,无处释放。
如何让知行合一呢?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是坚定无疑的,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因为,知与行的脱节,让爱变得陌生,变得丑陋,变得失去了温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一名知行合一的家长呢?
第一,尊重规律,科学认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自身特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断成长与发展的。
认识孩子,认识孩子的共性与个性,认识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需求,基于科学的认知认识孩子,而非凭借经验对孩子妄加定义,随意判断。
科学认识孩子的途径,一方面是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共有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二者结合方能继续孩子更佳科学的认知。
第二,认识先行,知行合一
对孩子的认识是第一位的,唯有正确认识,方能因材施教;唯有正确认识,方能避免犯错;唯有正确认识,方能真正尊重。
认知先行,行为跟上。很多时候,认识提高了,但是,行为跟不上步伐,对孩子反而是一种误解与折磨,一方面,对孩子百般呵护,一方面,又对孩子大吼大叫,矛盾的认知与行为,将会导致孩子产生了模棱两可,意识混淆。
对待孩子的行为一定要与对孩子的认识相符,即当你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做事,那么,行为上,就要不参与;当你发自内心觉得孩子是善的,那么,行为上,就不要主观臆断,妄加判断;当你尊重孩子时,那么,行为上,就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做事⋯…
第三,尊重个体,带爱放手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成长是帮助孩子慢慢脱离父母的过程,成长是帮助孩子慢慢认识自己的过程,成长是帮助孩子慢慢地由己及人的过程,带爱放手,与孩子保持一份距离,一份空间,让孩子在这份距离与空间中,自由驰骋⋯⋯
无戒二十一天训练营之第十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