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
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古代的高考又是怎么样的呢?
《混知—一万个中国常识》,这一期《重生之我在古代去高考!》就很有意思 ,这是一篇漫画文,我用文字浓缩后转述过来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其实,古时候的高考会更难。
你知道吗,杜甫,李时珍,吴承恩都没有考上。
要想知道古代高考有多难,首先,来了解下古代高考一科举制,通常认为科举制始于隋朝, 终于清朝,前后共1200多年。
在当时,考科举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在明清,一个人要想靠科举往上爬,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1.童生
要想参加科举,首先你得先成为童生。
差不多是识字、懂点常识的水平,有点文化但不多。
先通过这两场摸底考试:县试和府试 ,通过之后,你就有了考科举的资格。
有些人就算书读一辈子,也很难考上。
就拿清朝来说,整个清朝,两百多年历史,数亿人口,童生拢共就200多万。
平均几百个人里,童生就一位,比如咱们熟知的孔乙己,
2、秀才
考完童生,可以在所在州县接着参加院试。
这么说吧,清朝200多万童生,能通过院试,考中秀才的,不到50万。
3.举人
去省城,参加省考: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又叫“秋闱”
相比之前的考试,乡试难度要大得多。就拿考试内容来说,主要考这几本书:
《论语》,《尚书》,《詩經》、《周易 》、《大學》、《孟子》,《春秋》,《礼记》,《中庸》。
别看就九本,这每一本都要求你熟读并背诵全文。
而且,并不是只培养书呆子,难一点的还要考时务策,考你对时事有啥看法。
另外,考场环境也一言难尽,一个几平米小单间,吃、喝、拉、撒、睡,都得在这完成,直到考试结束。
而且一考就是考三场,每场考三天,还不让随意走动。
清朝50万秀才,被乡试淘汰完。还剩多少举人呢?
答案是大概10来万。
4.贡士
下一站,就得前往朝廷的礼部,参加会试。
一般在第二年二三月份举行,所以又叫春闱。
会试形式和流程,和乡试差不多,
考中之后,就可以获得封号: 贡士。
整个清朝,10来万举人,最终能考中贡士的有多少人呢?
答案是不过3万人。
5、进士
下一站,去皇宫参加殿试。最后一关,就是进入皇宫,参加殿试,殿试不淘汰人,而是由皇帝监考,根据成绩,定排名、给官职。
考中之后,就可以获得封号:进士。
成绩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其中,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人间极品,个个都是万里挑一,人中龙凤。整个清朝,状元一共也就114名。
由此看来,古时候的高考,更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