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知道大家的上学的时候,教室的墙壁上会不会贴名人名言,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的家乡,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教室里面都贴有这样的标语,我猜一来可以增加教室的书卷气氛,二来警醒学生。可惜对于前人的这些的名言,我在那时很难能够感同身受,包括开头那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小我就是个普通的学生。大概一个班级的组成总是如下这样:几个调皮捣蛋的男同学,上课爱接嘴,逗得全班哈哈大笑;几个成绩优异的女生,当然有很多男生暗恋;差生肯定是有的,差生也分几波,这里不展开详述;剩下的有些不起眼的同学,成绩中等,长相中等,在班级里不爱发声,他们存在仿佛又不存在。 而那时的我,就属于这个群体。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猜想,是不是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方向就是学校闷葫芦的我,在课外接触到书籍后,一发不可收拾,日日夜夜啃书直至语文突飞猛进获得老师青睐或者精神世界得到充分满足……
然而并不是这样的。
我的青葱时代是在默默无闻中结束了的。出身简单,家庭背景简单,我的成长环境中没有文化人 ,我爸妈不看书,我的走的近的亲戚姐妹也不看书。我从小就很少看书,除了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和那时流行的青春小说。对于名著,那时的我十分讨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当时特别火,老师要求看后要写读书笔记。可惜我这本书我死活看不进去,外文翻译的版本对于那时的我看起来非常不习惯,句式的表达与中文作家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看了一半,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任何收获,越看脑袋越大…非常疑惑这本书怎么能是我“进步的阶梯”呢?
一晃眼就到了大学,闲暇时间突然增多(其实是不会利用时间)。平日里上完课没事儿就在校园里闷着,学校也不大, 早就转悠烦了。室友的关系好过与同学,同吃同住呢。
我的其中一位室友——慧,算是文艺女青年吧,可惜文笔一般。她最爱看书,散文啊小说啊那些。常常大家都上床了,她还在看书。时间长了,大家就抱怨影响晚上休息,特别是像我这种睡上铺的,日光灯就在我头顶亮着,非常影响睡眠。在大家的哀怨声中,慧默默得去买了蚊帐和小台灯,在她的“香闺”中继续她的夜读生活,有时我还会迷迷糊糊中听到她的啜泣声。
慧时常和我们交流读书心得,比如哪本书写的特别吸引人,里面某个人物又怎么怎么样… 可惜我们不爱读书,不要说和她产生共鸣,我们都懒得和她说,还不如结伴下楼买煎饼去咧。
一个平常的下午,慧 坐在她的床边,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当我们是空气一样。见她不理睬,我好奇地问:“什么书呀?”她说:“《飘》,写得可好了,斯嘉丽太有性格了,你也看吧,真的特别好看,我们老师推荐的呢…”慧 有一个外号,叫”复读机“,因为她说话特别啰嗦。
我拿过来,看了封面,英文名叫 GONE WITH WIND,心里嘀咕这翻译真有趣,很写实。这本书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想着美国历史课刚好最近也讲到这章,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可是因为小时候被《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考验”过,所以对名著,我都“敬而远之”。况且这本书还是两大本…可是费雯丽好美啊……让人无法拒绝,那我还是看看吧。
对的,就是这样无厘头的原因,捅破了我和名著之间的那层纸。
从慧那里借来书之后,刚开始我也是硬着头皮读的。由于中英表达不同,像小时候那样,我对翻译书还是很不习惯。小时候读外国名著,就像啃木头一样,味同嚼蜡。现在读外国名著,就像走一条小路。这条路刚开始是一地小石子,走在上面脚会痛。越往后走,却可以看到更丰富绚烂的风景。《飘》就这样领我进入Scarlet的生活,她对初恋的情深依恋,对情敌讨厌却在战争中与她不离不弃,即使真爱离去依然坚信明天,说出那句: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样的女人叫我怎能不爱,这样的书让我如此痴迷。
《飘》不仅改变了我对名著持有的偏见,更重要的是它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我全身心投入进去的书。一页翻完会迫不及待翻到第二页,迫切的想要知道故事怎么进行,Scarlet又会遇到哪些人哪些事,她又会如何反应呢……
读完《飘》后,我立即看了电影版。虽然费雯丽美貌天下无双,克拉克风流倜傥,故事叙事流畅,看完却没有读完书籍后那种荡气回肠的大气感。让我颇有一些失落。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遇到喜欢的电影电视,都会翻出原著看读,最近大热的《欢乐颂》,我在亚马逊购买了电子书来阅读。
《飘》并不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但却是对我意义非凡的一本书。 看着它就想起小时候挂在教室里的那些名言警句,他们就像经历人世的老人,而那时的我就是刚入人世的小屁孩,他们告诉我他们的经历,这些生活给予他们的智慧,也许我一开始并不能完全领会,只有经过时光的考验后才得知语句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