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桥飞跨东海乐清之湾,天堑新近变通途。
玉环,一个名字与风景都格外美的海岛,飘然似乎海外归来,跃入游客眼中。
南往北来旅者,途经雁荡山脉近处时,驾车跨海片刻即抵。
穿绕公路,至海岛的东南角落,有村落名为东沙。
居于港湾一侧,各类虎皮石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静守着渔村时光数百年。
印象中,超过百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渔村极少,
大概率是渔民们喜欢飘洋过海,记忆随船只漂流南北,较大规模聚居传承不多。
东沙,确是难得见到的一个。
据说大明年间此处便以开港,坎门洋面船来船往时日已久。
闽南、温州各地渔民汇集于此,渐成规模。
2
沿山而上,石头小径穿过层叠渔家民居。
一路色彩斑斓、海味浓郁。
渔民房子外墙上,绘着各类渔民插画、加缀着贝壳、渔网等装饰,
对大海的美好记忆和情感,真挚流露在村居中。
路畔有古井,如今修缮一新,不大之地被隆重的称作古井公园。
海岛人家对淡水清泉的渴望,可见一斑。
水为生命源泉,离水流稍远的生活,古时只有仰仗井,围井而居。
所谓市井,有井方成市。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连接互通,更离不开饮水生存。
至于海岛,干旱时节,更将井水奉圣。
3
至山顶,有当年的抗战地道,古炮台。
岛屿最南处、渔村最高处,记录了百余年的硝烟战火。
滨海高点,向来海洋兵家争战重地。
占据制高,可享更宽广的视野,更强劲的震慑与攻击。
不同维度的交锋,层级完全不可比拟,
人生相逢制衡时节,站在更高一个维度去决策、思量和实施,更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远眺,坎门之海,直面东海,首当其冲遭逢着那些居心叵测的外来者。
明时倭寇、抗战日寇,曾经入侵者踏海而来,心存恶意,也就肉身折戟沉溺大海。
守护者的坚定,非外来者所能想到。
4
花粉宫,占据山顶大片土地。渔民的民间信仰汇集于此。
世俗的神灵,对渔民们来讲,显得更为亲近。
据传花粉娘娘在世时医术高超,有渔民治病求拜灵验,开始祭拜。
而后,更多渔民前来祭拜保佑出海打渔平安,随着灵验持续,香火开始鼎盛至今。
东南海边人,大概率更喜欢崇拜女性神灵,以妈祖庙尤其代表。
生于公元960年的林默,行善济世,救助海难,善行存于民间心中,化为神灵。
或与海运的扩张发展时期一致,宋元泉州港一带正是海洋航运世界中心。
近在咫尺的湄洲岛善良姑娘之行,已有民间纷纷供奉祭祀,以求平安。
海上繁荣需要出行者心灵的宁静,于是,士绅提议倡导,朝廷频频加封,妈祖地位在宋后越发高崇,
康熙年间,更从天妃晋升天后。从此,天后宫传播四方,遍布东亚南亚。
大海呀大海,就像母亲一样,无论歌或文辞,都透露着对生命之源的爱。
于是,海边的人,更容易把女性奉为神灵。
5
东沙最具震撼之美,是普安灯塔。
在孤岛深入东海之角,白色四方基座灯塔独自屹立,
凭海临风百年时光,默默、温暖守护来往船只和渔民们。
温柔立于世,指引以明灯,是人间最美好、最值得景仰状态。
每一个归航者,看到灯塔时,便找到了港湾,找到了家。
只有站在他人心灵呵护上的指引,才是真切善意美丽的指引。
普安灯塔,恰好三面环绕辽阔大海,
归航船只,周边无论何处都能远远可见。
正如它的名字,希望每一个人都安好,
能把帮助带给更多可能需要的人,是普安灯塔的夙愿。
其实,也是每一个善良者的夙愿。
把善事,善意,都去尽可能最大力量去传播。
唯善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