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个正月十五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短文,也是日更文,质量自己也不甚满意,O(∩_∩)O谢谢热心的友友给不少的鼓励赞!
挺盼望正月十五的,在小的时候,主要是可以做冰灯。
做冰灯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水放在喂的罗(铁的小水桶)里,也有放在大的水筲(shao,就是正常的水桶)里,放在外面冻成冰。
但是绝对不能用玻璃或者塑料容器,一下子就冻裂了。
东北正月时候的气温白天也在零下二十多度,冻冰是极容易的事儿。
制作冰灯关键就在于冻的时间,即时机的把握。
冻的时间长了,冻实心了,就是一个大冰嘎达,里面放不了蜡烛了,根本就做不成冰灯了。
更严重的是,冻实心了之后,不管是水筲还是喂的罗,都给冻变形,甚至冻裂了,就报废了,对于农民家涞水,损失还是很大的。
每年屯子里都有人家出现这种情况,大十五的,心情不爽呢。
冻的时间短了,没有冻出来圆柱的形状,就做不成冰灯了。等到晚上点灯的时候才发现没的话,再冻就来不及了,今年的正月十五就过去了,也挺遗憾的呢。
最合适的方法是,把水筲或者喂的罗里盛八、九成满的水,放在屋外的平地上,冻冰都是从上面先结冰,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如果上面已经冻成了一层冰,且是完整的、表面平整的、厚度(六、七公分以上)均匀的,之后将水筲或者喂的罗倒立过来(顶层的冰不因压力裂开),底朝上,继续冻,等朝上的部分也冻成均匀的一层冰。
再将水筲或者喂的罗放倒,慢慢地滚动,大概十分钟滚几公分,使得水筲或者喂的罗的筒壁也形成均匀的、完整的且密封的一层冰。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空的冰桶。
在冻的过程中,需要将蜡烛的底座、冰灯的挂钩等放在水筲或者喂的罗里,随着冰冻不同的部位是随时调整位置与角度,不能偏了或者斜了。
但是冰桶怎么从水筲或者喂的罗里面拿出来呢?
先将水筲或者喂的罗的上部钻个小孔,把中间没有冻的水放出来,然后,用热水慢慢地浇水筲或者喂的罗的外面。边浇边转动和滚动,使各部位受热均匀,不至于冰化的有薄有厚,随后,轻轻地取出冰桶,圆柱形的冰灯就冻好了。
有的人家为了更美观一些,将冰灯的外形用刮刀或者热烙铁进行整形,变得更圆润,或者刻点喜庆的图案、“福、春”等文字,后来也有用红墨水刻写的。
冰灯一般里面放红蜡烛,喜庆!
冰灯的顶部口大一些,不然氧气不够可能就灭了,或者里面热量大冰就化了。
后来,供销社开始卖红塑料的灯笼,就很少有人费劲做冰灯了,象征意义就少了很多,看冰灯的热情劲儿也自然不剩下什么了。
科技进步总体来说是好事儿,仅仅就冰灯来说,韵味寡淡寡淡了。
挺怀念冰灯的,还有制作冰灯过程的愉悦与成就感!
你有过同样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