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首发于公众号:Ethan小书匠,文责自负
为精准掌握西藏自治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变迁脉络,一场覆盖全区的生态调查拉开序幕。在经历了三天紧锣密鼓的培训后,一支百余人的调查队伍整装待发,奔赴西藏各地。我与所在的小组,肩负着昌都地区的调查使命,踏上了这片高天厚土。
7月23日下午,我们从长沙启程,经重庆中转飞往昌都。抵达山城时,阴雨绵绵,魔幻的夜景只能留待想象,在酒店短暂休整后,我们凌晨四点便出发去机场。不知昏睡了多久,睁开眼看见舷窗外掠过连绵的雪山,机组人员恰好在这时供应早餐。然而,高原的“问候”来得猝不及防——刚喝下几口白米粥,一阵强烈的不适便汹涌而至,平日里喜爱的酸奶也只能浅尝辄止,面包更是毫无食欲。这份来自高空的“下马威”,悄然预示了前方的挑战。

上午九点,飞机降落在海拔4630米的邦达机场。一股寒意瞬间穿透单衣,众人纷纷打开行囊,翻出御寒的冲锋衣。有趣的是,我和两位同事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迪卡侬MH500丹霞橙,这款畅销冲锋衣仿佛成了我们的“队服”。这份撞衫的巧合,在初抵高原的紧张氛围中,带来一丝轻松的暖意。

考验才刚刚开始。从机场前往昌都市区的122公里山路,成了高原反应的“试炼场”。胸闷、呼吸困难、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猛烈袭来,我紧抓着驾驶座后的塑料袋,竭力忍耐。近三个小时的颠簸旅程,身体与意志在极限边缘拉锯。抵达时,我勉强支撑住,而同车的一位同事已忍不住在途中呕吐。入住酒店后,强烈的头痛和醉酒般的眩晕感让我只想瘫倒在床。听闻吸氧能有效缓解,我立刻在美团下单3罐氧气,吸入后,沉重的身体才渐渐找回一丝清明。
在昌都市区的三天休整期,是身体适应高原的关键缓冲。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过关。一位同事高原反应极为严重,嘴唇发紫,呕吐不止,连续三天去医院吸氧。考虑到安全风险,负责人慎重地联系了他的家人,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让他提前返回长沙。壮志未酬,他带着遗憾与我们一一告别。27日清晨,他踏上归程的身影消失在机场方向,而我们也于同一日上午,乘车奔赴下一站——丁青县。
驶向丁青的路上,藏东高原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连绵起伏的苍翠山丘与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交替出现,成群的牦牛和绵羊点缀其间,甚至大摇大摆地横穿公路。沿途“注意野生动物”的警示牌提醒我们身处自然之境,一只蹲在路边的藏猕猴,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开车的司机是位健谈的四川绵阳人。他向我们描绘了藏族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牛羊在山上自由觅食,草尽则迁,牧民们便拆卸帐篷,用车载着家当,随着畜群迁徙流转。冬季来临前,他们会出售部分牲畜,最终回归最初的起点,循环往复。草原上星罗棋布的帐篷和泥土垒砌的平房,正是这种流动生活的印记。“别小看这土房子,”司机强调,“它有隔水层,不怕雨淋,夏天在里面还特别凉快。”
途中还经历了一场虚惊:一头受惊的牦牛突然冲向路中央,司机猛踩刹车,牦牛也惊险地刹住脚步,避免了碰撞。“真撞上可不得了,”司机心有余悸,“赔个一两万不说,连根毛都落不着。”这让我想起社交平台上关于“撞死牦牛为何不能带走”的讨论,网友的比喻很形象:如同交通事故中赔偿的是受害者的生命损失,而非获得遗体所有权。
抵达丁青县城,生活的现实感扑面而来。这里的物价远超内地,一碗盖浇饭要价28元。囊中羞涩的我(主要是觉得性价比不高),连续两天选择了18元的兰州拉面。本想买些牦牛肉干作为进山的干粮,但180元一斤的价格让我望而却步。这让我想起在昌都点外卖的经历,即便用了会员券也要25元左右,且两次配送都严重超时,好在平台补偿了红包。
在丁青休整的两天,既是身体的最后适应,也是物资的最终清点。我们即将于29号清晨,正式踏入预定的样地,开展实地调查工作。高原的挑战、团队的磨合、壮美的风光、独特的文化……这一切经历,都只是这场生态探索之旅的前奏。真正的考验,在那片等待我们丈量的广袤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