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legemo
文章首发:奥斯卡卡(ID:aosikk)
互联网的发展,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土壤,而终端技术的成熟让碎片阅读成为了潮流。
如今,大街小巷、公交地铁、走路吃饭、如厕睡觉,都人捧手机,目光专注,两眼有神的盯着它,还时不时的传出来一阵爆笑——碎片化阅读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
严格来说,笔者是自学校毕业之后,才进行所谓的碎片化阅读的,并从此爱上了它,理由如下:
①方便,工作之后,很少能有专门的时间去看书了,而上下班的途中总得度过一两个小时烦躁、无聊的时光,刚好适合进行碎片化阅读。
②便宜,我对书籍有种特殊的癖好,每次看到好书,都忍不住去买,一买就是几百块,然而工资不高,这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电子书几乎是免费的,至少我从来花过钱,这在另一方面还满足了我的占有欲,让我可以拥有很多的书。
③高效,很多的大咖不断的在网上分享的一些经验、文章,能让自己更便捷高效的获得更多的知识。
最多的时候,我每星期能完成两本电子书的阅读量,还通过网络文章进行行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个人感受是:碎片化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还可以更容易的让人获取同主题的知识学习。
例如:我在一次浏览文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GTD的概念,在网上搜索GTD相关知识时,有大量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的讲解,实际的操作,各种理论的总结,经验的传授,书籍的推荐,如果只通过书籍进行时间管理的主题阅读,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达到现在的理解程度。
其后,由“深度学习”这个词,我了解到,我的这种方式的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搜索一下“碎片化阅读”,相关词条两百多万个,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呼声分为三类:支持、反对、中间调。但让人意外的却是:前两页词条仅有一条是正面支持碎片化阅读的,还是在第二页。
那些反对的言论,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阅读层次浅,二是信息过载。
仔细分析,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信息量太大,阅读太廉价。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来干扰视听,造成选择困难,二来对内容浮光掠影,让读者没有什么收获。
但笔者却不以为然,就像如今的电视频道那么多,我们总能选择自己要看的。可供阅读的内容多,阅读容易,这对大众而言、对文化的普及而言,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在农村长大,村里的大多数长辈虽上学不多,但还是识字的,但从小到大,除学校之外从来,我就没见过哪位长辈是看过书(族谱除外),也没有哪位邻居的家里面藏有除了孩子用的教科书之外的书。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过年回家,我就发现不少的叔叔阿姨用手机进行相关的阅读,再就是朋友圈里经常会有他们转载的养生、鸡汤等,他们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相对以往农村的习惯大有改善,不能说这全部是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但多少会有些影响吧。
且不谈他们,从学校里出来之后,很少人能够坚持看书。笔者自认为是爱看书的,然而工作以后,并没怎么看纸质书,周围的朋友也没几个看书的,但通过手机进行的阅读却随处可见。试想,如果不是手机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又有多少人愿意捧着书去看大段的文字?
如果说到经典、深度阅读,碎片化阅读确实做不到,即使做得到,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但那些真正需要这样的阅读的人,也会是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或者有专业需要的人,他们会有大量的时间或者挤出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去研究,自然也不会算是碎片化阅读。但对于多数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阅读尚且不愿,还谈什么经典、深度?
字形从象形到繁体到简体,记载工具从竹简到纸张,文体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教育从官方到民间……阅读总是朝着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便民的方向发展,但这个过程总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他们会想尽办法去阻挡,妄图挽回自己的利益,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
全民阅读已进入章程,碎片化的阅读的时代已然到来,阅读的方式并不重要,与其浪费口舌在方式的孰优孰劣上,何不花时间去创作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供全民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