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我偏爱乘坐132路公交车,原因好多。
比如去坐U6要走300米,而132路公交站就在家门口30米处。嗯,是的,走300米我都嫌远,是真懒,可是我也有自行车呀,骑过去1分半钟。
再比如地铁行走在地下,空间狭小,密不透风,各色人种身上的味道混杂,稍微离近点都会让我的鼻涕眼泪一起奔放,很压抑,很难受。地铁上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除了看手机之外,眼神和内心都无法自然安放。而公交车穿梭在城市中弯弯绕绕,虽然每天路线一样,线路上的建筑物也是万年不变,但公交车上上下下的人是不同的,窗外的行人也都神色各异,就连在固定建筑物上也能发现惊喜。今天我就突然发现一处墙壁上的藤科植物长成了心形。而最主要的是公交车上的乘客都是神态自如,不急不躁,特别安逸,除了老人就是溜娃的妈妈,或者像我这种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毕竟车子走得慢悠悠,急的人早就坐地铁去了。
当然了,地铁的好处除了节省时间外,还有一大福利,地铁里特别养眼。尤其是到了市中心Marienplatz,慕尼黑工业大学这几站,一下子涌现出了各国的大小美女,帅哥,帅大叔,带上墨镜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搜罗,下车了还能在心里排个名次。要是碰到了实在动人的能窃喜一整天,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这点是公交车不能比拟的。不过也可以把视线转移到窗外,匆匆一瞥。
我出行的点不是高峰期,公交车一般空位很多,我喜欢选择中靠后较高的座位,可以在一个不被关注的角落以较高的视角观察着窗外的行人和车里上下的乘客,甚至喜欢从他们的表情和衣着去臆想他们的人生。
其实我一贯喜欢这样的偷窥,可惜在国内擦肩而过的行人大多脸上都很木讷,浑身上下透着颓废疲倦之气,观察多了千篇一律,实在是无趣。来了德国后发现千奇百怪的人太多了,无论是头发颜色还是穿着打扮,无处不彰显着自己独有的趣味,花样百出但又互相包容,和谐共处。他们更认可的是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重要的是场合,而非身份。所以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上一律西装领带,皮鞋锃亮。但一旦到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就算一名政府官员只穿大裤衩拖鞋出门遛狗也无人非议,这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他人无关。反过来如果我这样的家庭主妇穿着高跟鞋背着LV去逛超市,可能会有人心里觉得奇怪,毕竟超市并非庄重之地,怕是和菜篮子更配,但也绝不会多看你两眼。所以哪怕是家庭不那么富裕的穷人,家里也会备一两套体面的衣服,去朋友家参加个聚会,或者去啤酒节喝杯啤酒,仪式感也是一定要有的。
就这一点而言,国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好好和他人和谐相处。比如一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同事突然打扮了一下,她们当面会夸她好好看,好漂亮,心里指不定在说她穷讲究,茶余饭后还要拿她当谈资,各种猜测她是不是有了新情况,绘声绘色,无聊至极。再比如我,哪天上班闲来无事随手涂了一只口红,窜到其他部门总有大姐评价口红颜色好看,继而问,今天搞这么漂亮干嘛呀...好吧,我当你是关心我,又或者看我平日素面朝天可惜我是“暴殄天物”,可我涂了口红干吗要问我怎么不涂粉底,我画了眼线干吗要问我怎么不画睫毛。每到这时我都想回一句,关你屁事,可终究不是内心强大之人,做不到无所谓,也就怼不出口。
其实他们也并非都心怀恶意,甚至有可能是看你有亲和力,想跟你闲聊几句增进感情,有利于以后业务开展。当然你也可以更谦虚一点,安慰自己他们是瞧得起你看得上你才讨论你,怎么不见他们去谈谁谁谁。这些我都能理解,都能想通,有时自己也会和他们一样,为了加入那所谓的“圈子”,可是心里终究不那么痛快。
由此,很多在国外居住的人都会谈到国外更自由。这就是自由,一种无需在意他人眼光,踏实过自己日子的自由。很可惜,俗人如我,还没有真正喜欢上这种自由。所以我会选择去坐公交车,去细细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去猜测她背的包包是真是假,去想这位老人是独居还是住养老院,乐此不疲。然后一边享受着这种对别人品头论足带来的乐趣,一边又在此吐槽国内管闲事的人太多。
我这应该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吧,在德国生活了三年,一点都没有改变,妥妥的“双标狗”。可是骨子里的东西哪能那么容易说变就变,我做不到不去看,不去想,但我可以做到不再去说。
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