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6怀想“世纪高考”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6月7日、8日、9日三天。曾记得上个世纪末的最后一年即1999年,我们当年高考是刚好晚一个月,也就是7月的这三天,也被称为“黑色7月”。

晚上,突然听到妻子问我当年高考考了多少分,又让我恍惚间回到了那个惶恐的高考季。想到当年的应届后复读,心有余悸,但又不甘心在村务农,从此无缘靠读书跳出农门。那个时候的我们这一代,高中读书的勤奋,可谓是挑灯夜读,晚自习后,教室熄灯,然后大家依然秉烛夜游,挑灯奋战,灯灭烛光亮,整栋教学楼烛光摇曳,大家一声不吭默默苦读,直到接近11、12点,值日老师逐个教室来赶人,我们才依依不舍离开。到宿舍后,还是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偷偷地复习或做题,即便躺在床上,还是闭上眼苦苦地背着知识点或是思考着题目。

第二天凌晨,天还是蒙蒙亮,东方的第一缕晨曦还没有升起,早起勤读背诵的人,就早已在校园各处的路灯下,借着微黄的灯光帮着自然界草丛树林间的此起彼伏各种虫鸣声,各自用尽心力你追我赶,大家都在使劲地默默用力。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藏在我们心中,又是拥有了怎样的一种精神信仰在支撑着我们,当初真的不知道,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就是那么狂热,那么执著。也许,还和有当年那种考试制度下,或者应试背景下的逼促和重压分不开。至今依然清楚记得,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英雄董存瑞。”把苦读应试比作一场浴血奋战的战争,自然走上考场,就是登上战场!

如今想来,应该是有时代的因素,我们那个年代,读书是农村子弟“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也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真正诠释。更重要的是在体制上,考上大学或中专出来,还有国家统一分配。这就以为着读书的前面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形象一点就是有一种强大的拉力。同时,农村长年累月自小以来的务农艰苦生活,春夏日晒雨淋的,秋冬风吹雪冻的。那种农村的辛苦,深深刻在脑海,印在精神深处。这种苦难,就如一股子后推力强烈地推着每一个农村子弟的苦读奋斗,誓死跳出农门,既能真正能光宗耀祖又能在未来工作上轻松而高人一等。正是在如此现实又复杂的心理和压力与吸引力,甚至是“精神信仰”的支撑下,才能爆发出当下人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身体力行的“苦行僧”精神。

那个苦读年代的我们,有用不完的精神与力量。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岁月,我们更看重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个人都在不断给自己“画饼”与筑梦,用自己的这些精神信仰,一直支撑苦读这条路,用它们来不断来灌注我们那一代人的精神,在勤读苦练这条不平与泥泞的路上不断攻坚克难。

读书的苦,一言难尽。记忆中,没到高考出成绩后,晚上常常听到邻居家的打声吼叫与辱骂声。邻居家我叫二伯的一个独生,每年复读,每年参加高考。把我们县城所有的高中全部读完一遍,最终还是因成绩上几分之差与大学无缘。于是,这每一次的高考辱骂声,在我的心灵与记忆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痕。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或是初中生,但在一次次听过这样的高考后的训话声中,隐约埋下了高考的惶恐。

有幸的是,我的高考复读,虽然仅仅是险中取胜,刚好上线,但毕竟改变了人生,从此走向了一条与落榜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虽然我们这一届是国家正式扩招后的第一届,刚好赶上,在分配与自主选择的双重抉择中,最后还是走上了凤凰泥槃中的自主择业的彷徨,是幸运还是不幸,历史终于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明天又是新世纪的一年一度的高考日,回收往事,既有时代变迁的感慨,也又往事浮沉的回忆,更又对故我高考历练的“追念”。

祝愿今年的高考生能旗开得胜,心想事成,前途无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