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2018-03-13

思维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

关系图表和思维导图是两种最重要的可视化方法

1.知识可视化

关系图表是表达信息元素之间的特定关系,表述复杂知识关系的表征、提高知识传递效果。

如“冰山上的北极熊-认知负荷理论”


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在两个以上人之间运用视觉表达手段提高知识创造和传递作用

“知识可视化”用来构成和传输复杂见解,提高交流的效果为

语言表达(“碎片式”)需要较长时间、多句描述意思(语音马上就会消失),直观性不够、体系化不明显,需要学习者自行“装配”(复杂关系的知识,用纯语言表达的效果是很差)

视觉表达(“整体性”)对知识整体结构有总体感知和了解,留存性较好,印象也更深刻,更加容易被他人所理解。

锚图是比思维导图更有效的视觉化表达框架

“时间线图”表达事件发展进程(知识可视化的方式)

2.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如Excel图表(柱状图、饼状图、雷达图等)。

 “数据可视化”是将抽象、复杂的数据进行可视化、便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规律)

“知识可视化”和“数据可视化”本质一样:都是有利于人们理解的表达方式。

3.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是利用思维支架范式(如思维导图)对个人头脑中的知识进行发掘、整理、表达的方法,表达的是个人对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不以高效为目的)。

思维可视化的作用机理:人的思维过程是隐性的、不清晰、不通透的、不稳定。” 思维可视化”要将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组织从而将知识提取、明确表达。能促进学习者自身在脑内知识建立起更多的关联(“隐性思维显性化”)。


唐晓勇讲思维导图的核心作用机理

思维导图是视觉化表达方法

黄素萍 “锚图”实践

思维导图目的是“思维整理”。关系图表目的是高效表达。可以使用关系图表来表达自己对几个知识元素之间关联的理解;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脉络的呈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