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的要求,根据《指导意见》,中考的录取计分科目将由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体育4个科目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
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体育纳入中考科目后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去了一定的兴趣性,促进了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
相对文化课,体育课是很多学生的最爱。因为他们整天坐在教室里上文化课,非常枯燥乏味,需要体育课调节气氛和身体机能。踢一场足球或打一场篮球,是有效的放松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为了排名,体育课能少上则少上、能不上则不上。更有甚者,体育课成为了其他主课拿来占用的“万金油课”。
所以,把体育列入中考必考项目,是对过来偏离国民素质轨道的一次纠偏,国民体质中心去年公布的结果,学生体质和健康呈现好趋势,体育中考功不可没。
但也有一些家长以及体育专业人士对此表示了惆怅和担忧,体育在教育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体育作为中考项目计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总分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但是,体育的功利性就很明显地出现了。
据一些先行开展体育中考的省份调查显示,把体育中考项目的主要内容,成为初中阶段的体育课主要学习内容,每节体育课都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这些项目的练习,到了初三这种现象已演变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初三年级都是围绕体育中考的几个项目来上体育课,且体育中考结束以后许多学校的体育课马上停止,改上文化课,让学生离开了体育课堂,离开了体育活动,从而抑制了体育学科的良性发展。
体育考试和其他文化课考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体育考试成绩的数据是需要人去测量和计算的,人为影响的因素太多,要做到公平、公正比较难。中考体育到底应该考那些项目、不该考那些项目,如何科学合理地去评定。这些所带来与之相关部门的不公平现象滋长,这都是我们社会必须去关心的问题。
有一个篮球界老前辈就表态:让学生体育课练几下绕障碍物三步上篮,或者一节课都在扔铅球、垫排球。对学生真正体育锻炼没啥实质帮助。学生体育课总是练这个也会产生厌倦。
体育教学的内容必须多样性、实效性,而不仅仅是以体育中考的项目为核 心,课程内容的设计应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满足一些好学生的需求,又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也能使一部分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真正起到强化学生体魄的效果。
政策的关键在于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在于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考试是一种选拔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检测的手段,有着良好运动习惯的孩子,不仅统筹管理生活的能力要强一些,对于各个层级的考试也只需简单的练习;而缺乏运动的孩子,不仅应对这种升学政策的变化较为吃力,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也缺乏很重要的一个竞争力——那就是良好的身体。
中考体育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倡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一种手段。体育中考,是教育的纠偏,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生只有长期的积累体育锻炼的方法,才能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