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成就道德。”这句话我原来听过,当时有怀疑,现在更加怀疑。因为道德有“外道德”和“内道德”之分,外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内道德是道德良心,而这两种道德经常是有矛盾的。外道德经常逼迫内道德让步,而放弃了内在良知,也就是放弃了道德勇气,只剩下顺从现实的犬儒法则,追求理想、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努力如何达成?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虽然有让学生顺从一定社会的道德法则的因素,但不能把教育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这个方面。在我看来,教育不仅是为了成就道德,更是为了精神的开悟,为了让人学会选择,成就更美好的生活。再说,没有自由信仰奠基的道德是很可疑的,很容易变成奴性道德、纸面道德,而不是贵族道德、真道德。
美国哲人爱默生说过,一个优秀的人不能太服从法律。因为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可疑的人际道德!
方孝儒死守道德信条,结果被诛十族,这种奴性道德不能提倡。为什么我的教育理念提倡“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因为智慧是一种觉悟,是一种自明,要说道德,也是一种天启道德,需要神圣的信仰基础,是开悟后的自由选择,它超越人际道德,是一种生命内在的觉醒,它会自觉信守人的道德,而摒弃非人的道德。这种道德是知道什么不能做,而不是知道什么一定要做。它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杀人利器。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束缚人,而是为了解放人,拯救人,为了让人学会独立地思考,自由地选择,摆脱现实对人的奴役。
按照康德的观点,只有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一切不能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没有任何意义。道德是人的内在觉醒,建立在“外道德”基础上的道德本身就不道德,因为“它将道德的崇高性一笔勾销”(康德),这种人际道德规范必然有助于那个制定道德规范的人,而不一定有利于接受道德规范约束的人。
如果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就道德,那么按照尼采的观点,道德有贵族道德和奴隶道德之分。前者有独立之心,有担当的勇气;后者则推崇谦逊与服从。如果教育所成就的是第一种道德,那未尝不可,那种独立思考、勇敢抉择和担当的勇气是值得推崇的,个体可以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为自己而活,努力做自己,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和社会习俗的压迫。从这点来说,贵族道德首先是自利的,这种自利不仅为自己,也是更好地为他人,他敢于大胆选择,因为道德首先在于选择,而不是强迫。如朋友狄马所言,你赞美一个太监守贞操如同赞美一个下岗职工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如果教育成就的是后一种道德,即奴隶道德,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压制,就是一种强者的文化侵略,是教育者把自己固守的信条像电脑程序一样植入受教育者的大脑,让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按照电脑秩序植入的方式运转,这种道德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奴役,一种控制。
茅卫东先生曾经说过一句狠话:当下中国大陆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一群愚蠢而执著的成年人想方设法让天真无知的孩子变得比自己更猥琐、更市侩、更自私。这话虽听着刺耳扎心,容易得罪教育者,但可谓击中要害。也就是说,一群大脑被别人做过手脚的人,又要对别人的大脑做手脚;一群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希望学生像他们一样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当然,从人性上讲,这也是符合人的共情原则和同理心的,太监希望天下的人都是太监,得艾滋病的人也希望天下人都得艾滋病,这样不仅消除了歧视,而且更容易构建集体主义,更便于在同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下团结一致。当然,集体压迫下的目标因为消除了差别,剪除了个性,人更容易变成集体的工具,更便于那些具有合法伤害权的人驯顺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