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太阳黄经达270°的时节,此时太阳直射点到了南行的极致点南回归线,相对比而言,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冬至又叫冬节、贺冬节,还有亚岁、肥冬、喜冬等称谓,是我国最早制定出的节气。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四时八节”之一。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被称为“亚岁”。
《淮南子·天文训》说:“冬至阴气竭,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古人认为,冬至作为万物始成的重要节点,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还曾一度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
似乎从来没有这么严肃认真地准备过冬至,不过“好好听话照做”是对师父的尊重。于是,冬月初一开始,就去师兄那里老老实实做九冬生阳的艾灸,给身体生阳筑基。前几日买好了羊肉馅、大葱和小黄姜,就等时节到了。
如同大年三十的前一晚,在我拿着大葱剁吧剁吧的时候,脑洞里浮现的竟然是母亲在等下切菜配菜的场景。大概是气温太低,大葱竟然没有那么的冲鼻,没有象以往那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小黄姜拍扁了,再细细切末,几乎不太吃小黄姜,闻着竟然有一种柠檬皮的香甜味。三种原料备好,开始加佐料,盐、糖、米酒、生抽,就这些了。还是半肥半瘦的馅料好,很快就出浆了,看着就有食欲。对我这样的懒人品种来说,没有用称去测量克数,看看差不多就得了,不过从馅料的颜色来看,3份大葱2份羊肉1份生姜应该还是基本匹配的。
面是昨天一早出门的时候就大概和了一下,留了一天的时间醒发。只是不曾想家里只剩下了全麦面粉,看着颜色着实有些牵强。几天前和山东师兄学的,说醒发时间越长,面的延展性就越好;还学了一个“软面饺子硬面条”的讲法,饺子皮就是要软和,所以加了不少水来和面。现在想想老父亲和的面那叫一个硬啊,与解放军叔叔的牙口和需要体力训练干活的需求是匹配的。饺子皮是死面,那是实打实的面,绝对扛饿的哟。自己和的面,与店里买的现成饺子皮相比,有弹性多了,怎么捏揉都不会稀碎,原来做什么事都是有技术含量的,之前图个饱肚子,誰还管水要放多少,皮子软硬如何哟。
一早,洗漱,点香,拜师。烧水,从室外拿来昨晚包好的胖胖的全麦饺子,下锅,九个。开锅两次,再怎么肥胖的饺子也从沉底浮到了水面,看着还真像“粉角”,粉粉肥肥的,看着就流口水。陈醋、生抽打底,滴了点花椒油在碟子里,出锅。一口下去,皮有嚼劲,馅儿鲜香,人生美事,快活如仙,大抵如此。吃到三个,已经觉得胃里有热气翻腾了;再吃三个,全身都暖和起来。只是这九个水饺,着实把我吃撑住了。最后一碗原汤化原食,十足满足地出门,去医馆再来个三九第一灸。
师兄扎针之时,最明显的体感是有热气从腰骶这里升腾起来。哪怕在零度上下的温度里,仍然感受到的是温暖。这就是时节里的大智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