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天傍晚的夕阳还没有舍得完全日落西山时,我悄悄地收拾了行囊和朋友一块儿去看了《喜欢你》的点映场。去时的路上绿树林荫蔓延成排空气里氤氲的都是欢快的小气息味道,就好像我们还是少年,青春还未散场,且在张扬肆意地活蹦乱跳着一样。
放映厅里的人很多,可以用座无虚席来形容,而且大都是衣着靓丽的年轻人,碎花裙子和白衬衫,爆米花和可乐,都很搭配。电影正式播放前,放映厅里黑暗了大概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期间有人顽皮地冲着幕布悄悄地比了个剪刀手的姿势,于是一瞬间引得哄堂大笑起来。而后,自带欢快音效的影片正式拉开帷幕,洒脱不羁的顾胜男和吹毛求疵的路晋纷纷登场,黑暗过后的那一抹微光一瞬间闪亮到耀眼。一直到结束,欢笑声再没停过。
最初开始写影评(或者说一直以来我写的这些东西严格意义上算不得影评)的那段时间,我常常会想文艺片和商业片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因为二者之间看上去泾渭分明,却又没有很严格的界定线,甚至有些影片难以明确定性分类。
但文艺片说到底又无疑是比较小众化的,即便是同时期口碑很不错的佼佼者,票房也远远及不上同时期的同档次的的商业片。甚至有人直白的说,文艺片是送给评委组拿奖的,而商业片是拍给观众赚票房的。虽然赢了票房却输了口碑的商业片比比皆是,但就是有很多观众买账,这是一个很奇怪却又不奇怪的现象。
观众不是傻子,一部商业片的卖不卖座,与质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这个粉丝经济时代,似乎整个社会的节奏都悄然压抑地浮躁了起来,紧紧追随爱豆的脚步,寻求片刻的精神放松,似乎是更年轻一代在高度压力下的一个宣泄口,抛却关于人生人性伦理的短暂思考,以至于轻松简单搞笑搞怪爱情治愈的影片在市场上更受青睐些。《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摆渡人》皆是如此。
当被宣布告知九零后也已经开始步入“中年”这个行列时,我回过头,想回顾来时的路,却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时光也在不经意间慢慢地长大变老了。零九年的时候,我啃着冰淇淋坐在电视机前看娱乐新闻播报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将由河北石家庄的一个17岁的高三女孩担任女主角,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周冬雨。一年以后,电影上映,我没有去看。因为不懂。很多事都不懂。
一一年的时候,我趿着拖鞋坐在电视机前看娱乐新闻播报说她参加了高考有很多人围观。那时觉得高考离我还很远,小姐姐长大了。而今时光一晃,我也长大了。
《喜欢你》刚开始宣传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特别想去看,说不清是为什么,有可能是因为那首叫作《我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的歌,也有可能是因为与从前相比已明显带着岁月痕迹而来的金男神,也有可能是因为张扬肆意的鬼马精灵的周冬雨,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单纯地喜欢。
想着从年初的《乘风破浪》《西游伏妖篇》到《爱乐之城》《生化危机》《一条狗的使命》再到《速度与激情》,四月的尾巴里终于迎来了个赏心悦目的简简单单的小清新来调剂一下紧张与压抑的生活,也是再好不过的。
关于导演许宏宇,我所知不是很多,但是也听说他曾是一个很厉害的剪辑师,与陈可辛许月珍多次合作过。
从《七月与安生》到《喜欢你》,不仅使周冬雨又大火了一把,更是火了一个叫作陈可辛与许月珍的团队。从张末,曾国祥到许宏宇,年轻一代的导演开始渐渐杀出重围,突破第五代导演们拍戏思维的主张方式与窠臼。
其实变化最大的要数金城武,我没来得及赶上在他最好的年华里知道他认识他喜欢他,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重庆森林》,那个说着“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的忧郁美少年何志武,突然就在《摆渡人》里大变了个模样,看着搞笑的管春,突然就有点反应不过来。岁月不曾优待过谁,终于也在他的面容上刻下了风霜的痕迹。
去看《喜欢你》的前一天,我一个人在深夜里裹着毯子看完了《如果·爱》,林见东夜不能寐刻骨铭心地恨了十年到最后也没能和老孙有个结果,十年后,陈可辛终于舍得给他一段简单的爱情,周冬雨只会比那时候的周迅更加精灵古怪。
划着“狗男女”的奥迪也可以转瞬间变成“狗男好”外加比心,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喜欢你,从此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