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叫杨忠,曾跟随宇文泰入关中征战,屡立战功,西魏时授大将军之职,赐姓普六茹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隋国公,成为显赫的军事贵族。
杨忠死后,杨坚袭爵隋国公,北周宣帝的皇后杨丽华是杨坚的长女,从而使杨坚在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地位格外引人注目,也引起周王室的猜疑。
周宣帝曾威胁杨皇后说要族灭其家,杨坚惧祸请求外任。
580年,周宣帝突然病死,内史上大夫郑译和御史大夫刘窻假传遗诏,引杨坚入宫,以都督内外诸军事名义掌兵权,不久又为左大丞相。
北周继位的周静帝当时年仅8岁,由母后即杨坚的女儿辅政,北周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实际上都被杨坚掌控,忠于北周镇守各地的将军起兵讨伐杨坚,长安附近的周室诸王纷纷作为内应。
但杨坚命亲信韦孝宽、王谊和梁睿为元帅,分兵镇压,仅用了4个月时间便削平了三方的反抗。
接着,杨坚又诛杀了以赵王宇文招为首的一批试图反抗的北周宗室王公,权位进一步巩固,由左大丞相升为相国,改封隋王。
581年,北周静帝下诏禅位,杨坚登基,建国号隋,改元开皇。
隋文帝杨坚从矫诏入宫辅政到篡周建隋,前后不过10个月,历史学家钱穆评论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在隋文帝杨坚的嫔妃中,除皇后独孤氏外,还有嫔三人。这样的数量,在历朝历代中可谓是少数。
这独孤皇后,虽是一介女流之辈,却是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的重要,不仅因为她是杨坚的正妻,关键在于她凭借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后来国母的地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杨氏社稷的兴亡。若不是她及她的家族,用婚姻为杨坚和北周皇帝之间架起政治桥梁,杨坚不可能成为北周的辅政大臣,更不可能黄袍加身。,说得不客气点,杨氏的江山,一半得力于独孤氏。
后世的许多历史学家在谈到北朝的鲜卑族与汉族大融合时,常站在汉族的立场,大讲鲜卑的汉化。这虽然是事实,然仅是片面的事实。
全面地看,不仅鲜卑在汉化,而且北方汉族也有鲜卑化的倾向。
杨坚的父亲等一些汉族大官僚,被赐鲜卑之姓,取鲜卑之名,便是一个有力的实例。惟有两族的相互渗透,才能造成民族大融合,否则,很难长期共处一地。
双方的融合点,不止在文化,且在习俗。独孤氏与杨坚的婚姻,是汉化的鲜卑人与鲜卑化的汉人的结合。独孤氏嫁给杨坚那年,仅十四岁,可她已相当懂事,柔顺恭孝,恪守妇道。杨坚和独孤氏在花烛下立了誓,他们的誓言不是海枯石烂心不变的俗套,而是他们的子女不能是其他女人所生。
言外之意,是杨坚不能娶妾纳小。后来杨坚做了皇帝后也恪守了他的诺言,直到独孤皇后去世。
隋朝建政以后,杨坚的后宫虽说只有几个粉黛,但独孤皇后仍牢牢把关,这也与他婚前与杨坚的约定有关,除了她和宣华夫人陈氏外,对其他嫔妃,杨坚实际上难得一见。
除此之外,独孤皇后还严密控制杨坚与嫔妃以外的女人交往。
因为有约在先,杨坚对独孤皇后的约束也听之任之。
尽管杨坚不是好色之徒,但他毕竟有七情六欲,有次巡幸仁寿宫,被一个长得楚楚动人的宫女尉迟氏给迷住了,于是发生了男欢女爱之事。
独孤皇后随即获悉了此事,表面装作不知道,趁杨坚上朝之际,找了个借口将尉迟氏杖杀了。
杨坚闻报大怒,又不敢向独孤皇后发作,觉得了无生趣,一人策马出了宫,径入二十多里深的山谷。
大臣高颎、杨素怕出意外,紧追不舍,拦住杨坚的马头,苦劝他回宫。
杨坚叹息道:“我贵为天子,竟然不得自由!”高颎劝慰道:“陛下岂能以一妇人而轻天下!”折腾到半夜,杨坚方被劝回宫。
独孤皇后流泪谢罪,经高颎、杨素调解,夫妻重归于好。
独孤皇后死在杨坚前两年,没了正妻的约束,杨坚开始同姿貌艳丽的宣华夫人陈氏、荣华夫人蔡氏打的火热,从未纵过欲的他失去节制,以致纵欲过度,一病不起。在病塌前,他对大臣说下了这样一句话:“假若皇后还在,我必不致此。”
虽然史书上对隋朝贬多褒少,但有一个事实是,隋朝初建时,全国仅有户410万,到隋炀帝即位之初,已激增到890万,全国耕地数目在北魏末期是1900万顷。
到后来隋炀帝登基时,全国耕地更是暴涨到5500万顷,这两项成就,不但远超了之前史料中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即使是后来李世民的“贞观盛世”也难相比。
号称“盛唐”的大唐时代,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盛世”时,才达到了隋王朝的这一经济盛况。
与之相对应的,是隋王朝仓储的丰厚,隋朝的“官仓”储备连年剧增,到了杨坚在位的末期,竟然“府藏皆满,无所容”。
在隋炀帝登基初期,全国的官仓储备,足够国家50年支用。甚至到了唐朝开国时,隋朝设立在关陇、洛阳、并州一带的官仓,其储备物资竟然还没有支用完。
这段经济空前繁荣,国力鼎盛的时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
这是一个威服四夷、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时代,那么绚烂却又那么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