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搞清教育的主要目标至关重要
目标明确,才能避免南辕北辙。明确目标,也是教育的首要战略,搞不清目标就盲目努力,很容易掉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也就是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
先搞清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功思维,即以终为始。目标越明确,越坚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秘密》一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向世界发布尽可能清晰的目标指令,以此吸引各种能量,助力目标的实现。
所谓目标,有长远目标、阶段目标。搞清目标,关键是终极目标,也是大目标。这里体现出二八法则,大目标定了,大局就定了,小目标并不影响全局。就像一个哲理故事讲述的,用一个瓶子比喻人生,先往瓶子里装大石子,看起来满了,还可以再装沙子;沙子装满了,还可以再装水。如果反过来,先装满水,就无法再装任何东西了。这里面的大石子,就代表人生的大目标,沙子和水则代表次要和琐碎的事情。
抓住大目标,就抓住了人生的牛鼻子,决定了人生的大局。
——2,关于教育目标的历史渊源
儒家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君子人格,核心标准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展开讲,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品格。
心理学提出的目标是知情意行。知,就是要拓展知识的广度,博览群书,追求‘大学问’,练就‘大视野’。情,就是要增强情感的厚度,有热爱、担当、责任、信仰这些关键词。意,就是要锤炼意志的韧度。行,就是要提升行动的力度,“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教育学提出的目标是德才学识。“德”为统领,“才”为天赋,“学”是关键,“识”是归结。“德”常常是“隐身”的,也就是说,它通常并不独立表现出来,但它又无所不在,统贯于其他三个层面之中。学是沟通先天之“才”与后天之“识”的关键。
建国之初,国家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三好学生”的评选自1954年开始。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3,当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