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滇藏同游小分队队友,我开始了自己的丽江时光。
经过滇藏线的洗礼,暖暖的阳光,适宜的温度湿度,好吃好喝,四处欢声笑语 。。。。。。丽江就象个天堂,所谓苦尽甘来,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阳光下广场上的丽江老妈妈的锅庄舞,让整个丽江的氛围顿时轻快活泼起来(丽江人民世世代代在广场上四方街上,集体跳锅庄舞,会不会这就是广场舞的鼻祖呢?)
广场边开了家丝制品店,脸带高原红淳朴的女店员在店门口处理着蚕茧,瞧,丝的纤维真的是很赞,一个小小的蚕茧,能够拉扯成这么大的面积。
中午回到住的客栈,见一年轻女子,身着纳西民族服装,靠在大门边绣花,仔细一看,原来就是昨天接待我入住的姑娘。我们微笑着相互打了招呼,看了看她在绣什么,我坐在门槛上和她简单聊了几句绣花。
想回去休息一下,说了声先进去了,我起身往客栈里面走,她抬头问我:你是刚来要住店吗?行李在后面?
这话问得我呆住了,回答:“昨天傍晚是你给我办的入住手续啊。“
姑娘陷入一脸迷惑,从她惊讶的眼神中,我突然明白过来,笑着对她说:哦,是这样,昨天我们从拉萨开车一路过来,我进来的时候都脏透了,洗了澡,睡了个好觉,换了衣服,可能人变了个样。昨天,是你帮我安排房间,还有一个年轻的男子帮我拿行李。
我接着报了房号,她终于搞清楚了,回想起来了。姑娘说道:真的是太不一样了,我是完全没认出来。还以为你是新来的客人呢,正在纳闷你怎么没有行李?!
好吧,哈哈哈!我们都大笑起来了。
我问她,早几年我来这儿住时,是一位纳西老妈妈在经营,现在她还在吗?
姑娘回答:哦,那位老妈妈年纪大了,就把这儿盘给我了,我们又租下隔壁一幢房子,扩大了点规模。帮你拿行李的就是我的未婚夫,我们刚大学毕业,决定一起创业,选择经营客栈。
原来是老板娘哟,失敬失敬!我问了纳西老妈妈和她家人的近况,得知都还平安,就安心了,请姑娘有机会代为问好。
和姑娘简单聊了聊经营的情况,咨询了一些丽江的相关事宜,姑娘是和颜悦色,是愉快的交流!
有客人退房,老板娘客气地安排我住更好的楼上房间。
中午小休息,准备出去晒晒太阳。
走进院子,在院子里遇到一群英国来的中学生,由两个女教师带队,打了招呼,简单地聊聊,原来是老师带队学生,假期出游。
在院子里拍了张照片,留个影。
遇到一家店的女店主很热情,耐心地配合我试穿衣服,选买了满意的。
这条裙子是传统纳西风格,试一个,拍个照,允许我小自恋一下!
边试衣服,边聊着,聪明能干的老板娘开了几家店,她分享了最初创业的艰辛和现在经营生意的不容易。欣赏这样独立友好的个性,愉快地一起合个影留念,未来能够想起来,这几件衣服是在她这儿买的!
又逛到一家卖各种尼泊尔风格服饰的店,价廉物美,试穿了,选了一件棉布裙子。
晚上回去的路上,在四方街听到有悠扬的歌声,驻足看了一下,原来是几个歌者在吉它弹唱,面前还摆了个吉它琴盒,人们会投些钱在里面,也投了点钱,站在边上听他们唱。
几个歌手轮番演唱,一人主唱,其他人就唱和声,水平很是不错。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流行的歌曲大家就会一起来唱,现场气氛很好。
当中,有个小伙子走上来递给我一支玫瑰花,我纳闷地看着送花人,没接!
他还站着不离开,问他这花谁送的?他对我说是一位先生送给我的,同时指向一个方向。
我回答,请代我谢谢这位先生了,花就不收了。
小伙子总算离开,可过一伙他又来了,一只手递给我花,一只手指着那个方向。
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一位先生坐在那里,对我挥了挥手,我也摆了摆手。
小伙子对我说:送花的那位先生想请你过去认识一下。
我回答:我想专心听歌,就不过去了,花我就不收了,替我谢谢那位先生的好意。
小伙子突然将花放在我的手上,跑开了。
我对着那位先生喊了声谢谢,然后将花放在琴盒里,感谢歌手给我们带来悦耳的歌声。
夜深了,天很有些冷,欣赏歌声的游客们渐渐散去。
好听的歌声,富有激情的演唱依然吸引着我, 拉萨做的羊皮袄子让我能够站着一直欣赏到结束。
从歌声中回过神来,抬头一看,现场就剩下我还有另一位小伙子。我们差不多时间走回去,两人回去的路是一样的,自然地打了招呼,交流起来,他还很客气地主动提出帮我提衣袋。
已经很晚了,街上静悄悄的,我们边走边聊。他是海南人,和大学同学到丽江已经多时,交流得还不错,第二天都没有特别的安排,约好第二天一起逛逛。
走到我住的地方,要走进一个小弄堂,在路口和他道别。
彼此道了再见,他转身走了,可我的衣袋还在他手上,他差不多走了五六步,看他还没意识到,我就喊出来了“哎,不好意思,我的衣袋。。。。。。”
他这才回过神来,走回来不好意思地将衣袋还给我,约好了明天早上四方街上见。
早上在广场上看到一幕,有纳西族人在广场上表演纳西古乐。
有人说,不到丽江不算到云南,不听纳西古乐不算到丽江,不听宣科讲演不算听过纳西古乐。
这次到丽江来,曾听宣科讲纳西古乐,的确不同凡响。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
正房作为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两侧有一副对联“乐尤药也,能活人亦能杀人;礼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乱世”。
在每首乐曲演奏之前,宣科都要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并随时抨击一些社会现象。他说:“我们纳西族人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前几年,纳西族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我这样有文化的人,可现在不行了,现在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流行歌星。“
宣科说道,我就是敢说话,我不怕,我就是要把这个舞台变成文化批评的场所,为此,我特意穿了和鲁迅一样的长褂。
音乐会场响起观众的掌声与笑声。
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
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
宣科就是这样,在亦讲亦演中将纳西古乐呈现给观众。每当宣科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乐曲时,台下的外国游客都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正如宣科在演出前所说,“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技法,而在于内心。”
在云南丽江古城里,名为“大研纳西古乐会”的演出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由于这种古乐是在纳西族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音乐,因此被命名为“纳西古乐”。
到丽江欣赏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音乐已经成为很多人到丽江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纳西古乐”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文化品牌。
被称为纳西神人的宣科,是大研古乐研究会的会长。高高的颧骨,黝黑的皮肤,说话时手舞足蹈,幽默诙谐。看他的样子,顶多也就50多岁。
民国时期就读于昆明教会学校,并且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的他,将中英文串在一起,以近乎脱口秀的方式,向中外游客介绍他对中国古老文明及当代社会的见解。
在这里,现代与古代,东方与西方,相互碰撞又水乳交融。在他颇具感染力的演讲中,许多人对中国古老文明有了新的了解。
宣科和纳西古乐曾到过英、法、挪、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便成为当地的新闻热点。
据介绍,在整理曲谱,组建乐队,并从理论上对纳西古乐进行研讨等方面,宣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现在的乐队里已经培养了一些年轻的纳西乐手。
这里我们可以来看看纳西古乐和宣科。
在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据考证,纳西古乐源于唐、宋、元时期中原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词牌、曲牌和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语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
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审美情调和独有的乐器,因此被称为纳西古乐。
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
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
有些乐器在演奏时加进了大跳跃的装饰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颤音,冲淡了原有的清秀, 典雅的丝竹乐风,变为粗犷有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
纳西族地区保留的词牌曲牌音乐却又是整个云南地区保存最完善,最接近唐宋原型的音乐(何倡林《国宝藏在喜马拉雅深处》)
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是因为,纳西古乐极有可能是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宋时期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谈及纳西古乐,有一个人仿佛是纳西古乐的代言人 -- 宣科。
宣科早年求学于昆明教会学校,挚爱并长期研究音乐,"大器晚成"已是学术界对他的共识。
由于有着多民族的血缘,故富有颖悟的天秉和进取的气质,不仅具有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还惯于以多民族的不同方式理解和思考问题。
他在饱经忧患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振作有为的生活态度,及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为世人所瞩目。
宣科说,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
宣科的祖辈,是明朝嘉靖年间从安徽宣城充军到云南鹤庆的汉人,曾祖母是纳西族,祖母是藏族康巴的公主。他的父亲宣明德聪明过人、记忆非凡,能说7种民族语言,是纳西族第一个会说英语的人。
他精心炮制《音乐起源于恐惧》,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之后,在音乐界引起了轰动。
他以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见解,有力的论据,向早已成定论的音乐艺术的起源论,发起了强劲的挑战,他新奇的观点为人们打开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角之窗。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而且也在国外音乐理论界引起了轰动。
他更成功论证了流传于丽江地区的《紫薇八卦》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亲自谱曲的宫廷音乐,与已失传9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为同期御制;论证了《浪淘沙》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
他潜心发掘和研究纳西古乐,在纳西古乐被世人认知的同时,宣科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名: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伦敦大学、国内的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学院等十几所大学和音乐协会请他去讲学。
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登上牛津大学讲台的第一位中国大陆的学者。
也是宣科,以现代人喜爱的方式,宣传表演纳西古乐,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扬,也让世人得以欣赏这样的独特风味的古乐。
国际音乐论坛亦纷纷著文,对其文 其人 其乐均予以崇高之估价。世人所知丽江“纳西古乐”,则宣科先生之功不可没也。
目前,宣科先生虽年过花甲,仍精神焕发,四方游学。先后应四川音乐学院。广东省音乐研究所、广东省音乐家协会、 云南民族学院、 云南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协、中央民族大学、云南社科院、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赫尔大学和牛津大学以及许多学术团体单位之邀,作学术报告。讲题:《音乐起源之研究及其方法论》。《纳西族的文明文化》。《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白沙细乐研究》等。
纳西古乐之能得到保存,无疑是“无形文化遗产”中的最不易保存的部分——音乐的一大幸事。
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老艺术家们对发掘、整理和弘扬诸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必将载入史册。目前,在丽江尚有较完整的24个乐会,吸收了一些年轻的学员,他们正努力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感谢宣科一样的老艺人们,以全心全力全智慧守护着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文化之瑰宝抵抗住商品经济洪流的波涛汹涌,长留于中华大地!祝愿纳西古乐在未来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