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是来自一位父亲的烦恼:
昨天女儿给我讲,爸爸,我不想学书法了。我这个人很民主,肯定不搞棍棒教育,真拿起棍棒来,我们家也是女儿打我这个“怪兽”,都是中奥特曼的毒太深。于是我问她:是不是觉得写书法很枯燥呢?是的!那我又问她:你想不想成为学校很牛的学生呢?想!那要成为很牛的学生,要不要成绩好?要!每次成绩都考90分能不能成为很牛的学生?(她的成绩目前还不能稳定做到过90)女儿想了半天,我又启发,是不是成绩好的经常考100分?对。每次都考100分难不难?难。但如果你每次能考90分,又会打乒乓球,又会写毛笔字,那是不是不一样?嗯。那这样的小朋友是不是有特长,才很牛?对。那你要不要成为这样的小朋友?要!那是不是应该坚持学好毛笔字?不学!诱导半天,启发失败,看来女儿聪明,知道我绕弯子教育她,虽然六岁不到,但总是逆反回答,也让人头痛。唯小人及女子其为难养也!我这女儿两样都占全了!
其实,这位爸爸还是不错的,起码会循循善诱,虽然效果不好。但他从根本上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练书法:
“老爸一辈子就想练一手好字,可惜小时候没那个条件啊,以前有一多好机会,就因为我字不好看,给耽搁了,唉!现在好了,我的女儿必须从小培养她,训练她,让她实现老爸没实现的梦想!”
错了,在这件事情上,他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小孩,99%小孩子是不会站在很功利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他不会思考这件事情对他有没有用。当小孩,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一:对世界无比的好奇 二:超级喜欢模仿。
因此,当我看到一些只有五六岁的小孩,把很多不堪入耳,很多大人都讲不出口的脏话说的比谁都顺溜时,我非常惊讶,但当我看到他们父母在一起相处,那些脏话连篇,恶语相加时的常态后,我慢慢懂了,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这些,听到的就是这些,他会在脑海中构建一副副画面:而每一副画面中都有怒目相斥,全是青筋毕露,总是脏话连篇,所以他甚至不理解那些话是什么意思,他只是模仿,不停的模仿,直到这也最后变成了他的常态。
所以,再回头看之前的案例,作为家长的他,本身自己就没练过几天字,都不喜欢书法,单凭讲道理,小孩子怎么理解的了嘛。可如果他是这样,每天下班后,自己拿出字帖,或是书法书,练一会儿看一会儿,并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这是他常年保持的习惯,而不能是刻意为之,装之。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什么都不用说,他的女儿自然而然就会爱上练字,爱上书法。
所以我们会看到:
往往爱读书的父母,他的子女也是满身书香气。
整天泡麻馆的父母,孩子早早的就能上手顺碰胡。
往往举止得体,说话温文尔雅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都落落大方,雍容大雅。
而自己张牙舞爪,丑态百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多出言不逊,蛮横无理。
所以你自己戾气如洪,就不要怪小孩怨气如海。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叫《56UP》。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这个纪录片让人看完后是崩溃的。
因为,它没有屌丝逆袭,没有富二代是个败家子,败光所有家业,没有出生在环境险恶的家庭,但最后反败为胜,也没有精英世家出身,却最终一败涂地。
它揭露了这个世界的常态,那就是: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它戳破了励志的外壳,打碎了鸡汤,只把血淋淋的现实放到你面前,摄人魂魄。
于是,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真的是否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精英之所以为精英,是因为数量稀少,而大多数人的本源是平庸的。
我认为,机会总是有的,要保持乐观,如果放在20年前,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想改变现状很难。但现在,信息的开放让每一个人想做更好的自己都变得越来越容易,只要你想,通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善自己的言谈举止,那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其实想要跨越并不是不可能。只要找到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坚持下去,并将它融入你的生命,我相信,你的人生终会光芒万丈,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