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自2018年,写文时我加入某公益组织满1000天。有许多想说的,整理思绪之后,在公众号发布此文。多年之后,回看当时的心路历程,还是感慨万千。
当时的我,刚到而立之年,有很多理想抱负,对生活还不肯妥协,也有着年轻人的真挚。
但毕竟还是一家之言,可能不太对,只能保证绝对肺腑。
因公众号要做更垂直的内容,遂将多年前的一篇旧文移居此处,以此纪念我逝去的青春。
2025.3.15
99公益日之际写给那些向往公益之人。
掐指一算,今天是我加入公益组织的第1000天。
朋友圈里关于99公益日的推广又开始了,各类公益项目像产品一样陈列码好,任君采颉。九月九号这一天,公益让人触手可及。
一、身份认同
回忆三年前那个热辣辣的下午,经历了四轮面试后,我加入了A公益基金会,开启了我的公益之路。基金会,是持有捐赠基金的非营利性法人,作为公益行业的上游,是资方,是甲方,也是相对体面的。
不同于中下游公益组织的拮据,A基金会为我提供了五险一金,稳定的办公空间,和相对优渥的福利体系。
在这三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我一直与所供职的组织保持着奇妙的“若即若离”的感情。
一方面,作为全职授薪人员,我确实是“公益行业从业者”。另一方面,因我的工作内容并不是一线接触资助项目的工作人员,总是不好意思自称为“公益人”。如你和我一样加入公益组织,却不是一线的项目人员,你会遇到和我一样的困惑:
“我到底算不算公益人?”
二、culture shock
来公益机构全职工作前,我已经在商业领域工作了快五年,并不是一张白纸的新人。
人员精简的公益机构,没人可以指导我的工作。过去从未有此岗位,未来也不会有第二个同样的岗位。作为有经验的人士,我上手很快,也容易赢得大家的信任。
可是我在商业领域培养的工作习惯和职场守则,在公益组织不灵了。文化理念的冲击一度让我痛苦和迷茫。
第一条就是工作边界。
大多数草根组织一人身兼数职,大家养成了工作互相分担的习惯,你的工作可能随时被同事插一脚,同事的工作也可能随时落在你头上。这在商业组织几乎是不可能的,各自的专业领域界限分明且要互相尊重。
而公益组织界限和边际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充满变数的,尤其在流程规范的大公司呆惯了的人会非常不适应。
三、效率?效率!
公益组织如何提高效率和效能是近几年行业内的热点话题,业内人士都关注到了第三部门的效率问题。
公益组织由于利益相关方众多(捐赠人/受益人/志愿者/政府/专家学者/从业者),理事会和管理层的不成熟,流程体系的不确定性加上过于民主的决策模式,工作过程中感到效率极其低下。
如果你是个慢性子还好,若你是急先锋的处事风格,这里的效率问题可能会使你崩溃。举个例子,很多公益从业者也就是你的同事,客户和关联方,连最基本的邮件日事清都做不到。
四、理想VS现实
公益行业不是象牙塔,公益人也不是圣人。
在加入A基金会前,我对公益组织是充满幻想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里与一般职场并无不同,理想主义者到哪里都是稀有品种。
有人为名而来,加入非营利机构为以后的简历博得精彩的一笔;
有人为利而来,公益与公司不分家;
有些公司做慈善为了品宣,你会发现许多企业的csr部都隶属于市场品牌部;
有些明星靠捐赠来洗白,而NGO们则需要明星来提升知名度;
有些土老板喜欢发现金来体现善心;
某些宗教人士来NGO是认为行善能积德纳福;
某些实力不济来公益组织混日子,因为圈内人知道这份工作既不能发财也不会轻易饿死,总会有人会为情怀买单;
有些草根组织为了筹资溜须拍马推杯换盏,也有的为筹款四处托关系找人,但就是不肯按规则申请资助;
甚至于你可能会遇到办公室政治,逼迫你选边站队。
社会上你能看到的种种黑暗,这里或多或少都有。
形形色色的圈内人,做着一些与公益理想背道而驰的事情,让人心寒与鄙夷。
如果你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公益机构不是世间净土。即使为了崇高的理想聚集在一起的人,也不过是摆脱不了名、钱、权、利纠葛的普通人。
五、越过山峰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所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无问西东》
写了这么多丧丧的文字 ,不是想阻止有志青年投身公益,而是告诫对公益向往之人,千万不要带着美颜滤镜而来。
全职有风险,投身需谨慎。知道真相之后仍旧有向往,能接受骨感的现实条件,又无惧前路艰险的人,再考虑是否全职加入。
公益行业只适合那些有理想,能执行,又有坚定的处事原则,看得清星辰大海,又甘愿站在泥泞洼地的人。
接下来,给加入公益组织的萌新们几点建议:
1、如果对公益感兴趣,可以从志愿者做起。
一般执行性的公益组织都有志愿者的需求,学校定期也会安排此类志愿服务活动,这是你了解公益的成本最低的渠道。我身边许多全职公益人都有志愿服务的经历。
2、如有机会,建议先到企业工作(带薪学习)一段时间。
大部分草根NGO薪资都不高,而基金会岗位毕竟有限。
企业的工作可以帮助你迅速积累资本和知本,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规则和价值观体系,使你受益终身。
公益慈善不是富人专属,一般人也可以做,但穷人很难。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有道理的。
做公益的人,永远不要成为制造社会问题的一方。立己才能达人,想做公益请你先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不要让自己的家人下滑到受助者的境地。
3、公益组织还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大部分公益组织兴起于汶川地震之后,很多大型机构发展也不过短短十年,管理理念还在初级阶段,流程不完善是正常的,一切工作靠自己也是常事。
没人指导你,你要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人肯下笨功夫。
公益是职业的一种,就有对于职业人的一切要求,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闲云野鹤。许多公益机构上班还需要打卡考勤,年底也有绩效考核,甚至筹款岗位会有业绩压力。
由于公益行业缺乏必要竞争,与企业相比又是相对稳定和安逸的。
这样的环境如同温水煮青蛙,很容易让人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在接收捐赠人资助才能存活的组织里,一个懒惰不思进取的人是危险的。
你所在的机构,很可能哪天就无法运营下去,当你重新择业时却发现与同龄人相比,无论是眼界还是能力都落后太多。
4、记住无论什么行业都有好人,有坏人。
要多一分警惕,多一些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搞偶像崇拜。
前段时间爆出的公益圈蜜兔事件,不仅圈内人震惊不已,也让社会大众对于公益圈大失所望。
最后提醒大家公益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越透明越规范,可信度越高,加入后你的职业风险会更低。
(图:网传涉及蜜兔事件的公益圈当事人)
六、俯仰无愧
遵从己心,无问西东
只问自由,只问盛放,
只问深情,只问初心,
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
加入公益行业的第一千天里,我尽力做事,坚守原则,也曾洒下热泪,咽下委屈。
每每质疑自己所做的工作到底有没有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或是遇见当时无法跨越的困境时,我都会反复问自己:若重返过去,我会不会做出同样的职业选择?
答案是:会。
在我心目中一个优秀的公益从业者,TA一定是:
敢于直面现实却不轻易放弃;
敢于以自身为光而不等待他人照亮;
敢于放弃自我执念和利益去帮助他人;
敢于处于喧嚣之下能保持独立冷静的判断力;
敢于面对至朋亲友的不解而坚定不移。
能用一技之长成人之美,也不失为一种幸福,愿你我都能从事一份自己想要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