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古城里各个路口都有人把守,管理电瓶车出入,也不是不给走,要推着才行。又逢上长假前,而且这几天也是高温,古城里的人少了,每天晚上就到街上看看。忽然发现一张斗山街民宿招聘信息,招聘客房服务员,工作时间朝九晚五,月休四天,包中餐,月薪3000。本来开学季前后,信息栏上都是设施齐全,适合陪读的各种房屋招租,这个信息就像石子落深墰。一想,斗山街有好长时间没去了。
前几年,打箍井街、中和街、中山巷都先后进行了改造,把卷闸门改为木格子门,雨篷的颜色也改了,紧接着就亮化提升了斗山街的景观照明。尽管这样,晚上去时还是要有心理准备的。但白天又都有工地轰轰隆隆,尤其是今年,从春天开始,斗山街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一期)开工,目的是“提升街区功能品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这个括号里的一期让人有无限遐想。不管怎样,动起来就好,此前斗山街一直是古城里的萧瑟之处。
中和街上挂满了国旗,斗山街路口也有,又增加了两块牌子和两条鱼。
斗山街墙高巷窄,而且是一步到位那种,不给你适应的机会,巷窄是因为墙高,放在别处,这里的巷道还算比较宽的。斗山街在明清时期是高档住宅小区,徽商与达官显贵云集,也有古井与古代牌坊,现在成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以前这条街来得少,是因为外面的看不懂,里面的看不到,自己的想象力达不到无中生有。而且这里高墙深院林立,不似中山巷延展疏朗,置身其中有压迫感。其次是因为这里民居众多,总会顺拐,越拐离斗山街越远,从头到尾走完斗山街的次数少得可怜。
斗山街的街牌有三种,棕色的,蓝色的还有黄色的,看不出来最早的是哪种。杨家大院、汪氏家宅、许家厅、潘家大院、古井、贞洁牌坊等景点都在,也没有变化,到了叶氏木牌坊门前,路上的石板都横了过来。
相传当年朱元璋为了躲避元兵,在这里的废墟中躲藏,得到房主妻子叶氏的食物供养。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忘当年救命之恩,派人来接叶氏入宫,叶氏守寡不从。皇帝便赐建这座牌坊旌表。
我一直怀疑这个传说,觉得有损朱皇帝的形象,即便是出于报恩,将遗孀纳入宫中也有违礼法,料朱皇帝不会这样做。我也不相信当年这里很热闹,一个豪华住宅区,本就房多人少,男主人又大多不在家里,哪来的热闹?可能只是令普通人关注。
但又喜欢在这里看画着格子的墙壁。还在上面看到了四个人的名字,下面是到此一游。这下受到鼓舞,接着找,终于在一片到此一游的夹缝里找到最早的一行,1992年芜湖湾里到此一游。字迹非常漂亮,是刻上去的,与2020年用记号笔写的完全不同。回来查了一下,1992年湾里还是一个镇,镇之前是西江乡,西面的江是长江。这里曾有一个机场,1959年组建民用航空站,开通合肥—芜湖—屯溪航线,一个完美的闭环。他可是坐飞机来的?三十多年了,后来又回过斗山街吗?
高墙上很模糊的红色标语痕迹也在,像是看到了老朋友。真怕有一天来个勤快人提个白灰桶。虽然对斗山街这条有几百年历史的老街,这段光阴无足轻重,但却是离广大游客最接近的一段历史。
街口有一家土特产店,药梨也上市了,用包装纸包着,满满一竹筐,一斤15元,梨很大,没有一斤也有八两,心想这么热的天气,谁会去小火慢炖它呢,肯定卖不出去。结果出来时,梨筐竟然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