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烽火家书初心密码 汲取青春奋进力量

        当历史的硝烟渐渐散去,那一封封泛黄的家书愈发清晰地穿越时空,将抗战英雄的铮铮铁骨与深沉家国情怀呈现在我们眼前。纸张虽薄,承载的却是山河之重;字迹或许斑驳,精神却始终滚烫。品读这些家书,既是一场与历史的隔空对话,更是一次对初心的深刻叩问。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些珍贵家书更显意义非凡。它们如同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谱,激励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赓续伟大的抗战精神,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悔历史答卷。

        一纸家书千钧重,读懂“碧血丹心”中的理想信念,筑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忠诚。“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将军的战前家书,字字千钧,映照出抗战英雄对信仰的无比坚贞。左权将军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无尽的思念背后,是为国舍家的无悔抉择。青年党员干部当从这家书背后的抉择中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向死而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始终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忠贞不渝。赓续抗战精神,首要的就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将绝对忠诚融入血脉、铸入灵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任何风浪面前都能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尺素寸心见担当,读懂“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奉献,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豪情。赵一曼烈士就义前给幼子的遗书催人泪下:“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实行”二字,重如泰山,是牺牲奉献最铿锵的誓言。青年党员干部当从这家书背后的行动中,深刻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献身精神。赓续抗战精神,就是要直面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激发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要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急难险重最前沿扛重活、打硬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披荆斩棘、勇毅前行。

        家国情怀纸上诉,读懂“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为民初心,践行“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宗旨使命。吉鸿昌将军在遗书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其凛然正气背后,是对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深切渴望。无数家书表明,英雄们浴血奋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青年党员干部当从这家书背后的初心中,深刻领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赓续抗战精神,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烽火连天的岁月已远去,但抗战家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却历久弥新。它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当从这一封封血泪与信念浇铸的家书中汲取无穷力量,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铺路架桥,方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