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斋先生
――此文献给那些默默努力的人。
从前,有一座寺庙,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群小和尚,他们苦心修行,包括每天早上按时上早课。有一天老和尚忽然对小和尚们说:“从明天开始,前三名来上早课的人,吃饭的时候将多分到半个馒头。”因为山上生活清苦,小和尚们都想多吃半个馒头。
起初,吃到这半个馒头的三个小和尚总是平日里早起的那三个,过了几天,有的小和尚开始不服气了,于是便比平时早起一柱香的时间,这样前三名就有了变化,渐渐的,更多的小和尚不服气,他们你早半个时辰,我早一个时辰,你争我夺的想进入前三名。直到有一天演变成,有人为了这半个馒头,一夜不睡,就守在上早课的地方排队等着……
这下,再上早课的时候,可就有人在下面偷偷打盹了。可是尽管如此,有个小和尚却非常奇怪,他每天都是按照以往的时间上早课,他从来没多吃到过半个馒头。
老和尚就问他:“难道你不想多吃半个馒头吗?”
小和尚回答:“想呀。可是我只想当第四。”
老和尚又说:“第四可没有馒头吃。”
小和尚又答:“得了第一的人必定会受到所有人的注意,他将一直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每天必定为保住这个位置寝食难安,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得了第二的人是一定想要超过第一的,而且是玩命的超过;得了第三的人,想法基本和第二一样,同时又害怕被后来的人挤出前三名。第四就不一样了,我可以既按照我的节奏去生活,又不至于被太多的师兄弟落在后面。”
老和尚微微点头。
对大家说:“我之所以让前三名的人可以多分到半个馒头,是想让大家悟出一个道理,这也是我们修行的一部分,看来只有他一个人明白了。”
故事呢到这里就算结束了,却反映出人生的一种哲学。当第四呢,这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修炼自己的内功,不断地超越自己,突破自我羽化成蝶。
现实生活中,我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只是脑袋削个尖的想当第一名,甚至是有些人为了得第一不择手段,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没人可以永远第一名,看那些隐退幕后的明星们、退居教练的冠军们……我们就该明白,他们懂得激流勇退,把自己的辉煌定格在那一刻。
也许还有人要问,那爱因斯坦、牛顿、哥白尼、莎士比亚……不是永远的第一名吗?没人超越得了呀。我想说,几个世纪了,才出现了那一批优秀的人,并且他们有着他们的时代背景。而今他们也不在世了,他们当时甚至也没想过自己几个世纪后会被人们冠以这么高的荣誉,即便是你超越了他们,他们也不会有压力的吧?
小的时候家长们总是教育我们要思进取,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总是要跟“别人家的孩子”拼个“你死我活”。那时候我们可能连做梦都会梦见“别人家的孩子”吧。很多家长也可能是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给予在孩子身上了,可孩提时代的我们又懂什么呢?适当的争取固然使我们前进,可是以现在的眼光回头看看,其实人生还有许多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欣赏,如果盲目执着于名次,就得不偿失了。
你的一生忙忙碌碌,你的一生都在追逐第一,但是青春这条路上沿途的风光却永远回不来了,你不会因为没在追逐的这条路上,抽出时间领略一下生活而感到遗憾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就像这一生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为你的生活买单一样,包括你的父母和另一半。生命只有一次,而选择的决定权却在你自己手里。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诗。她虽抱着不争的态度,可我们仍然看到她的人生闪闪发光。其实不争并不是真的不去前进,对于杨绛先生而言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最值得敬佩的情操。
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把眼光放远一点,人生远比我们想象得漫长。燕雀争的是在一个小树林里比谁吃到的更多,却从没想过一旦这片小树林没了,或者是猎人来了,别说栖身之地了,就连命都没了。而鸿鹄不争不斗,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壮,能飞得更高更远,畅游于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所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做好人生的第四名――其实只为迎接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