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木木 樊都哲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是描绘君臣宴饮、礼遇贤才的经典意象。这份流淌在典籍里的文化基因,不仅被曹操在《短歌行》中赋予新的生命力,更在千年后与屠呦呦的人生轨迹交织,酿成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而屠呦呦的故事,正是这份共鸣最动人的当代注脚。
首先,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此句,核心目的是招揽天下贤才以实现统一大业。东汉末年,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家国”的核心诉求是结束分裂、安定民生。他借“鹿鸣求苹”的意象,渴求能助他平定割据、重建秩序的贤才,此时的“为国尽责”,是在乱世中扛起统一中原、护佑百姓的重担。
其次,屠呦呦父母以“呦呦”为她命名,是由她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从《诗经》中撷取灵感,暗藏的正是“望儿女成栋梁、为家国出力”的期许。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科技、医疗领域亟待突破,这份期许里的“家国”,早已延伸为推动国家发展、守护国人健康的担当,与曹操求贤的“家国诉求”虽隔千年,却同样藏着对“国之兴盛”的深切期盼。
最令人感到惊艳无比的是,屠呦呦用一生兑现了这份期许:她以“呦呦”之名,从诗中“苹”(艾蒿)的同类植物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攻克疟疾拯救千万生命。在当代,“为国尽责”不再是乱世中的征战统一,而是在各自领域深耕突破——屠呦呦用科研成果填补医疗空白,既守护了国人健康,更让中国智慧惠及世界,这正是新时代“国之栋梁”的生动诠释。
从《诗经》的意象、曹操的求贤,到父母的期许、屠呦呦的践行,这四重呼应里,既有文化的传承,更有“为家国尽责”的精神一脉相承。当古老诗句里的鹿鸣穿透千年,落在屠呦呦实验室的青蒿上,早已不只是文字与命运的巧合,更成为一种证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国考题,但那份“以己之力护家国”的初心从未改变。而屠呦呦的故事,便是这份初心在当代最温暖、也最有力量的回响——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只要心怀家国、躬身践行,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时代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