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隔一天,再见朋友,发现她的嗓子有点哑,说话莫名费劲许多。
还好,连说带比划我听明白,原来是上高一的儿子,这次英语成绩不理想,妈妈着急上火,一夜起来嗓子就这样了。
最让她火大的是,儿子竟然没当回事,说是因为着急补物化,没怎么顾得上英语,这个成绩很正常,今年暑假补补就好,并劝妈妈别当事。
儿子的这番说辞,在妈妈听来,那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哪有到高一还瞪不起眼来的孩子,看着孩子满不在乎的样子,朋友说头嗡嗡的,差点气出心脏病。都是当妈的,我理解朋友那一刻的心情。
因为我也曾是这样,每次孩子拿回来成绩,有的时候生气也不全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更多的是看到孩子满不在乎的态度,是那种“不能打又不能骂”,或者说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引发的无力感。
不过,情绪下来回头再看,就会发现我们或许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认知有点自以为是了。
我们的孩子正在长大,他们会随着年龄、阅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自己有越来越清晰的定位,他们其实远比我们还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我们父母没意识到罢了。
所以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不一定了解我们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了解的也只会越来越浮于表象,也许保持适当的距离感,才有助于我们作为旁观者更好的见证孩子的成长吧。
但是我的这番话,朋友一时半会接受不了,她不能接受至今1.85米,195kg,是不是和她来个熊抱的儿子,不告诉妈妈他的这种态度和变化。
那好吧,自己才是自己的摆渡人,希望朋友自己能开悟到这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