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有重演的时候。.东晋″北府兵″出身的刘裕,篡东晋建立了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宋″。北魏″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篡西魏建立了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北周。刘宋和北周的创立人都是武人,也就是″北府兵″和″武川镇″的武人出身。
“北府兵″,是东晋谢安的侄子谢玄,他统帅的精锐的北方部队。这支部队是由北方的移民或其后代组成,都属北府,始称北府兵。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符坚率领大军南下,在淮诃支流淝水附近,与南方的东晋军相遇,发生了史上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北府兵″最后取得胜利,把符坚军打回了北方。这支″北府兵″只有五千人,打败了二十万的符坚军,一举成名,闻名天下。
这支″北府兵″,是由谢玄组建的,后来刘玄死了,刘牢之继任统帅。刘牢之北伐失败后,投靠了王恭,后又反了王恭投靠司马元显。在与桓玄对峙时,刘牢之又背叛司马元显,投靠桓玄。桓玄把他与″北府兵″分离,剝夺他的军权。刘牢之又第三次反叛,就是反桓玄。结果,他走投无路,自己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北府兵″虽被解散,却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时,有一位″北府兵″的高级将领出面重组,他就是有強大军事组织力的刘裕。这位刘裕,就是后来南朝刘宋政权的建立者,他有一个华贵的出身,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二十一代世孙。刘裕,"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偶小节,轻狡无行″,说他不守規矩、乱花金钱,是街头上的无赖。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这词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我们要问一个″轻狡无行″的街头无赖,怎会成为″气吞万里如虎″的金戈铁马呢?
刘裕重组″北府兵″后,孙恩的暴动,就是被他平定的。他集结力量来到京口,名义上仍属于桓玄的部属,但他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当桓玄要称帝时,刘裕表面上不反对,称他是楚王宣武之子(宣武就是桓温),有何不可?暗地里却联络了二十一位″北府兵″将领,共谋起事。结果把桓玄打回原形,兵败被杀。然后把被桓玄挟持到荆州的晋安帝,迎回南京,重振晋祚。这就是所谓的刘裕″再造晋室″。
再造晋室后,晋安帝非常感谢刘裕,称他为″尚父″。刘裕把″北府兵“的几股大势力同盟化,推他为盟主。刘牢之嫡系的刘敬宣、何无忌,第二股大势力的刘毅兄弟和写《三十六计》而著名的檀道济父子等二十八位,就像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刘裕的同盟军。首先北伐南燕,是为了立威。此后夺取西川,是为了剷除割据势力。公元417年,打下洛阳、长安,后秦灭亡。得知刘穆之死亡,班师回南京。公元419年,晋安帝去世,晋恭帝即位不久,就被刘裕派人把他勒死在皇宫里。公元420年,刘裕.在南京设坛祭拜天地,举行盛大的禅代仪式,被封宋王,取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开启了南朝的第一个王朝。两年后,刘裕去世,谥号宋武帝。他的大儿子刘义符继位,旋被废,由老二刘义真接替他,旋又被废,才由宋文帝刘义隆继承皇位。
″武川镇″,是一个军镇,就是现在內蒙古武川,属于北魏“六大军镇″之一。六镇不但有镇将、有镇兵,还有镇民,是当时北魏为防患柔然南下而设的軍事重镇。这六镇,除怀荒镇在今河北地区外,其他武川、柔玄、抚冥、怀蒴、沃野五镇都在今内蒙境內,恰恰都是在北纬41度的上下。公元523年,也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三十年,六镇中的怀荒和沃野二镇,发生暴动。这两个镇一闹事,其他四镇也统统闹事。最后还是被北魏和柔然的联合大军,镇压下去。从此,六镇的军民就被迁移到正在闹饥荒的河北地区。公元528年,葛荣的诃北起义军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山西的一股军事力量,由尔朱荣领导,成为了葛荣的克星。尔朱荣一举掌握了北魏的政权,把武川镇出身的高欢也迎进自己的阵营。而同样是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却投入葛荣的河北起义军中。高欢和宇文泰,就是后来北齐和北周的创立人。
宇文泰,他出身于鲜卑族的匈奴别部宇文氏。从他高祖开始,就被北魏迁徙到六镇里面的武川镇。六镇起义后,宇文泰这个家族,也就被迁徙到河北的定川,后来又投入到葛荣的诃北大起义之中。这个时候,宇文泰十八岁,他和比他大十一岁的高欢一样,都觉得葛荣难成大器。但高欢乘机逃脱了葛荣部队,投奔了尔朱荣时,宇文秦却没能够逃脱。一直到尔朱荣打败葛荣,宇文泰和他哥哥宇文洛生,一起被俘虏,被送到了晋阳(今太原)。宇文洛生被尔朱荣杀害后,宇文泰反而被重用。
高欢是一位鲜卑化很深的汉人,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六镇的鲜卑人。而宇文泰他是鲜卑人,却是一位汉化很深的鲜卑人,他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出身于关陇一带,同时也在六镇,特别是六镇的武川镇,经过鲜卑化的一批汉人。宇文秦归降尔朱荣的六七年间,风云变幻,尔朱荣被杀,高欢成为北魏的实际掌控者。公元534年,宇文秦二十八岁时,北魏皇帝元修投奔到了在长安的宇文泰,高欢不断送书给他,要他回来洛阳。但元修皇帝打死也不回来,高欢只好宣布皇帝元修自弃社稷,另立元善为新帝,国号仍然是魏,史上称之为东魏。而在长安的元修皇帝,史称西魏。北魏王朝,从此分为高欢拥护的元善皇帝为东魏,宇文泰拥护的元修皇帝为西魏。
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了,当时五十岁。而早九年,他的生死冤家高欢也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了东魏的皇帝,自己做皇帝,改国号叫齐,史称北齐。接着,在宇文泰死了以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了西魏的皇帝,自己做皇帝,改国号叫周,史称北周。这样,北朝就由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由东魏和西魏,过渡到北齐和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