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知乎
结合我的内审经验,谈谈内控审计中访谈的几个要点,实际上以下几点在不同行业、不同的审计类型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
1)提前做好功课,心中有数不慌张
就内控审计来说,现场工作前我们一般会让被审单位提供规章制度、操作指引或内控手册之类的书面文件,这是我们判断被审单位内控设计有效性的起点,也是我们设计访谈提纲的重要参考;除了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我们还应尽可能获取被审单位的诸如年度总结、财务分析报告、重大事项的会议纪要之类能反映其日常管理及经营决策情况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重点关注被审单位的业务模式及经营风险,通过“了解业务模式 - 识别主要风险 - 设计控制点”来确定访谈中需重点关注的业务循环和管控环节。
2)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关注点各有侧重
现场审计中,访谈的顺序一般是从高层到基层,这样的安排和我们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顺序是一致的。不同层级访谈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实际上,与高层的访谈是我们评价控制环境的重要方式,如果内控环境薄弱,有效的内控体系也就失去了根基。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在于其无法防范高层凌驾于内控之上,因此,高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及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如果高层对内控不甚了解、采取了轻视、甚至抵触的态度,很难想象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运行。对中层和基层人员的访谈则具体很多,更多的集聚于业务循环和具体操作层面,比如通过访谈我们要了解五个W,即who 谁来做, when 什么时候做,where 在哪里做,how 怎么做, what 控制手段以什么为载体;在我们了解了书面制度的基础上,访谈就是要确认理想与现实是否一致(制度不更新的情况时有发生),了解实务操作是后面内控测试的基础。
3)撒大网,捕小鱼
在访谈中,不要在初始提问时就将问题限定的过窄,一定要宽泛一些,给访谈对象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和仓储部门人员访谈时,直接问“货物出入库是怎么管理的?”就不如问“日常工作有哪些,具体做些什么?”这样的问法被访谈人员更容易回答,不会出现不知如何作答的尴尬场面,而且在其主动介绍的过程中往往能发掘一些提纲之外的东西,发现事先没有关注到或是意料之外的细节,以此作为突破口设计测试程序就更有针对性了。访谈时切忌照着流程图一个一个控制点的去向访谈对象求证,这样很难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所谓撒大网就是使用宏观些的问题给对方发挥空间,捕小鱼则是充分捕捉每个细节,及时调整访谈方向。当然,访谈时让对方多开口是好的,但也要适当引导谈话方向、控制节奏,避免被对方带得偏离主题。
4)顺藤摸瓜,深入挖掘
访谈过程中我们通常会了解到一些与自己理解不一致或者与常识矛盾的信息,这就是我们进一步提问的线索,一定要及时记录,在后续提问中对此进行深入挖掘,不能浅尝辄止;对于自己一下子没有理解的地方,也要及时追问、搞清原因,不怕露怯、就怕漏过。一个有效的访谈不是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照本宣科进行的,而是随着访谈对象的回答,逐步调整焦点,顺势而为。所谓顺藤摸瓜,就是要在访谈中抓住线索,刨根问底、发挥发散性思维,直到充分解除自己的疑虑方可罢休。举个例子,访谈中对某一业务管控措施的充分性心存疑虑,但又没法一下拿定主意时,先不要抛出自己的观点,反问对方“你觉得某某业务有什么风险?”,再进一步追问“你认为你们的管控措施到位了么?"等,通过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对方去辩解,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全面的看待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素材以便有效反驳对方的观点。
5)不怕啰嗦,重要问题反复确认
访谈中对于某些重要问题的询问绝不是一次完成的,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向不同的对象确认,一个人说假话容易,所有人异口同声的说假话就难了很多,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是否存在说法不一、前后矛盾的地方。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只能向一个人求证,我想强调的是即使就同一访谈对象,对某些问题的反复确认也是同样有必要的,对于大多数未经专门训练的人来说,想把一个不存在、与事实不符的事不露痕迹的说圆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反复的追问之下。如果确实怀疑访谈对象在某些问题上没有吐露实情,审计师可以考虑在谈话中选择适当时机、以不同角度多次切入,既要有一定突然性(让对方来不及考虑)、又要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通过观察对方反应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实践证明这种来回来去的询问绝不是啰嗦,有些问题真的就能这么挖出来。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访谈技能是一项综合素质,光靠交流、沟通的能力肯定是不够的,也需要审计人员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也就是一定要肚子里要有货,这是提高访谈效果的根本保障;有了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储备作为基础,再结合上面谈到的一些沟通策略,多加练习、不断总结,形成适合自己访谈风格是每个审计师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