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2018-10-24
授课地点:太原行知宏实验学校
授课教师:牛宏娟
(黑体字部分为听课专家的随堂点评)
一 教学目标
- 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集气瓶内的氧气,记住氧气的物理性质。
- 通过实验说出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二 氧气的物理性质
师:咱们上节课学到了空气。空气中最多的成分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氧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气体,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氧气。
师:大家看这里。这里有我收集到的气体,里面都有氧气。现在来观察一下它的颜色。
生:无色。
师:状态?
生:气态。
师:颜色和状态属于氧气的什么性质?
生:物理性质。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氧气的性质,那么氧气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性质包括什么?
生: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现在把导学单上自主学习的部分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彼此就问题展开了交流,老师在小组间巡视,过了一分钟左右,老师拍手示意讨论结束。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四号同学来叙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氧气的颜色是无色,气味是无味,状态是气态,密度是1.429g/l,溶解性是不溶于水。
师:好,谁有补充?
生:刚才同学说,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我认为是不易溶于水。
(这一差异性表达不仅使答案更加精确,更重要的是展现出该学生良好的倾听。这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品质。可惜的是老师并没有对此进行点评,而迅速转向了下一个同学。)
生:氧气的密度应该是比水大,她说是......
这时,另外一个同学打断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老师,氧气的密度确实是1.429g/l。(之前,这位同学把密度说成了1.429g/ml,同学们纷纷指出这个单位有错,这位同学也意识到错误,立刻进行了改正。)书上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师:我们现在先进行小组加分。第一位四号同学,虽然回答的不够完善,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他回答的很好,给他加分。
师:现在老师就刚才的问题作一解释。描述密度就要带单位,但是刚才这位同学所用的单位是存在错误的,后来得到同学的纠正。这里我们只需要记住,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具体的数字不需要记忆。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氧气的物理性质就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总结,谁来总结这个问题?
(氧气的密度的确可以先作感官层面的模糊化处理,不要求强行记忆其密度的具体数值,但同样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愿意也能够记住,也无须刻意模糊。)
师:总结时需要注意五个方面,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回答过程中出现了卡顿。老师及时提醒,让他回忆需要回答的五个方面。通过回忆,回答的顺利进行。
师:小组内利用一分钟的时间互相检测氧气的物理性质。
(这一检测非常好,使这一部分知识迅速得到巩固,也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因为无论如何,口头检测是个人无法完成的。)
三 氧气的化学性质
师: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我们了解到这些就可以了。对于氧气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它的化学性质。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实验。
师:实验进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老师操作的实验步骤。我们邀请一位同学上来操作这个实验。
3.1 氧气的特性
一个小男孩带着笑容走上讲台,开始做实验。他划着火柴,点燃了酒精灯。
这时,老师让大家回忆:之前,我们学过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们现在就通过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小男孩儿将小木条靠近酒精灯。
这时,老师向其他同学提问:在加热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哪一部分?
大家齐声回答:外焰。
很快,木条燃烧起来。燃烧之后,做实验的同学吹灭了木条,留下了火星。接着又将带火星的木条放进了刚才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中,瞬间带火星的木条又燃烧起来了,发出了明亮的火焰。
老师帮忙熄灭了学生手中燃烧的木条,然后引导这位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刚才的实验现象。
生:带火星的木条放入氧气中......
做实验学生的描述明显有些卡顿,老师适时地提醒他只描述现象,而非步骤。做实验的同学表现出了一些困惑,于是老师示意另一位举手的同学帮忙。
这位同学站起来回答:火星的木条复燃。
(做实验的同学产生了困惑,正是对其帮助、引导的契机,应该通过启发这个学生自行得出正确答案,这样会比由另外一个已经掌握的同学来告知更有效果。)
实验继续进行。老师让做实验的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了一个空瓶子中。老师询问大家空瓶子里面是什么气体?
生:空气。
师:那此时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
大家回答:无明显变化。
做实验的同学将酒精灯后熄灭,木条放好后回到座位上。
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氧气和空气区别开来呢?
可以。
师:那我们怎样检验某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呢?
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瓶中,如果小木条可以复燃,就是氧气,如果没能复燃,就是空气。
老师对此进行纠正:这只能用来区别氧气和空气。
并提醒同学注意:我们在鉴定氧气而非区别氧气和空气,所以我们只关注其中与氧气有关的部分即可。
学生再次回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瓶中,可以复燃的是氧气。
老师再次发现了学生回答中不规范的地方,于是提问:这个瓶子叫什么?
生:集气瓶。
(在化学实验中对器材步骤的精确规范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学科素养。)
师:刚才我们所做实验是对氧气特征性质的实验,也就是氧气的特性,那么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氧气具有怎样的特性呢?
同学们回答:支持燃烧。
师: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进行完整的叙述。
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老师提示要结合刚才的实验进行表述。
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这一表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并进行了全体复述。
老师继续指出利用氧气的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否为氧气。
3.2 硫在氧气中燃烧
师:接下来为得到氧气更多的性质,大家请看导学案,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实验呢?
同学们看导学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大家现在阅读课本第33页到第35页。
在大家阅读时,老师进入小组与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观察到同学们基本阅读完成,于是和同学们展开交流。
师:只看书本,大家可不可以看到现象呢?
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
师:光看书,我们只能看到文字,我们需要做实验来自观察这些现象。
师: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做这些实验。再次强调,做实验时,大家需要观察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以及思考如何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每一次在做实验前向同学们强调,明确做实验所需要的观察任务和思考任务,带着任务去观察和思考非常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聚焦。)
老师还告诉大家:在实验活动结束之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抢福袋”活动,那就是结合着观察所得回答的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可以得到相应的分值。
(这为学生的学习给予了兴趣支持。)
老师开始操作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
首先做的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老师点燃酒精灯,并用燃烧匙从瓶中取少量硫。在实验中,老师不停地和同学们互动,比如提醒大家观察物品的颜色,注意的实验步骤。之后老师对比了“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过程中,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非常准确,但在结束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难题。
老师将燃烧完毕后的燃烧匙放入了底部的水中。这时,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要进行如此操作。
有同学很容易的想到了是因为要冷却。
师:那还有别的什么用途吗?
大家面面相觑。
于是老师启发大家: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什么?
生:二氧化硫。
师:二氧化硫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吗?
生:不可以,因为它是有害气体。
师:所以我们底部放置少量的水是用来吸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
之后老师用更加化学语言进行了准确表述:底部放置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此处,对于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老师没有直接陈述,而是采用了启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为什么要放置水。这样的思考可以将这一实验步骤内化,在将来无论是亲自实验还是以文本描述来面对考试,都不会出现遗忘或遗漏。只是老师的启发有些不够彻底,比如为什么放置水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硫,这一点应该予以进一步的思考。)
师:现在向小组内同学表述刚才的实验现象和瓶底部水的作用。
各小组开始热烈的讨论,教师在小组间巡视。
师:请各组三号同学来叙述刚才的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分别进行叙述。
一位同学起立回答: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释放热量,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老师注意到了其中表述的问题,于是提问:那在空气中燃烧是否放出热量呢?
同学稍作思考,回答:是的。
老师继续提示说:那硫的燃烧还有怎样的生成物呢?
同学回答说::二氧化硫。
于是该同学对他刚才的描述进行了补充: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老师再次提醒他: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并不能通过现象观察到,所以应该换一种方式去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看到这位同学面露难色,老师示意他坐下继续思考。
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完整叙述。叙述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光-热-生成物”这三个要素。
(这三个方面要点的提出对学生进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向,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也为今后实验现象描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一位同学站起来流畅地回答了内容。
但老师指出:这只是重复了课本上的话,请用我们自己组织语言,结合刚才提出的三个方面来进行叙述。
(这一要求对于知识落实非常有效。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机械的重复课本而应该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样才能将刚才的观察赋予了自己内在的含义,知识获得了源于自己内心的理解。)
老师指示着刚才板书的“实验描述三要素”,学生边思考边回答: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老师再次提示说应当去掉二氧化硫。于是学生再去掉“二氧化硫”之后重新进行了表述。
(生成的气体究竟为何种物质需要进行另外的试验进行确定,在刚才实验当中是无法观察到的,所以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也无从体现。因此,对于“去掉二氧化硫”这一表述,学生应当得到这样一个解释才能明白为什么“不能在表述当中出现二氧化硫”。)
接着,小组内同学互相表述,互相检测。
师:在掌握了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之后,硫在空气中燃烧也与此类似,我们仍然基于以上三个要素对现象进行描述。
一位同学举手之后对“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了准确的描述。
(一个好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太重要了,甚至可以夸大到威力无穷。这正是老师在备课中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为学生学习提炼有效的知识框架。)
3.3 趣味答题(福袋)
之后,老师继续进行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两个实验,并引导同学们进行了实验观察和实验现象描述。
师:现在进入答题环节。我们的规则是:抽到福袋的同学回答相应的问题,答对加分,不过答错也不扣分。
(这一环节是同学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个环节也对当堂知识做出检验,可谓一举两得。)
第一位幸运的同学选择了四号福袋。其中的问题是:木炭燃烧实验完毕后倒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
同学继续刚才对实验现象有认真观察和准确表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完全没有难度。他非常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获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
紧接着2号福袋,5号福袋相继打开,同学们的回答令人满意,也为小组增了光。
(实战检验表明,对本节课的知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
下一位同学选择了1号福袋。这是个名副其实的福袋,“不用答题就能得四分”。大家对于这个意外既羡慕,又觉得有趣。
最后一个被打开的福袋是3号,问题是:将木炭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立即燃烧对吗?为什么?
同学思考片刻后,回答:这句话有错。木炭在放入集气瓶之前要进行加热至出现火星,因此应该描述“为带火星的木炭”。
师:那按照问题当中的描述,它的现象应该是什么?
生:如果直接将木炭放入带有氧气的集气瓶的话,它不会燃烧。
师:回答正确。
老师对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了小组加分,其中一位同学由于得到了提示,老师提议对其分数减半,也得到了本人和大家的同意。
四 当堂检测
师:现在大家完成导学案上最后的练习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同学们做题的神情非常投入,非常认真,可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得,那么学生是非常愿意投入到练习当中的。)
大多数同学完成之后,老师要求大家就刚才练习当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深入到各个小组去观察、倾听他们的交流情况,并不时给出建议和提示。
之后,老师抽查几位同学进行回答,结果令人满意。
在一双双由于收获而满足的眼神中,老师宣布了下课。
五 课例研究报告
5.1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正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化学实验的使用对学生学习起到了以下几点良好的作用:
5.1.1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头戏,因为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化学变化充满了神奇之处,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实验过程中融入化学知识,会使学生容易接受。化学实验有独特的魅力,比如颜色、现象、物态变化以及新物质生成。每一种变化都神秘莫测,令学生称奇不已,这就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达到学习化学的目的。化学实验变化多端,比如,氧气为什么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为什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金属的焰色反应为什么绚丽耀眼?这些现象看起来奇怪,有些生活中能接触到,但大多数生活接触不到,只能在实验室看到,这就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喜欢上化学,能解释清楚生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现象。也让同学们自信满满,用志于发现更多的化学现象,以丰富知识的阅历。
5.1.2 化学实验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知识零碎、繁杂,需要记住的东西很多而且容易遗忘。设想本节课如果没有化学实验作为支撑,那么关于氧气的化学性质,许多就只能凭借对课本上文字的机械记忆了。通过实验,借助实验现象的鲜明、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若不做实验只凭一味地讲解,学生不能信服,更不好掌握。比如,如果没有实验的直观视觉体验,学生很难理解“淡蓝色火焰”和“蓝紫色火焰”究竟有什么的差别。
5.1.3 化学实验能强化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观察能力只有通过本身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前提。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实验的观察上,并教给了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所需的条件等。在实验中,要告诉学生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发光、放热或吸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或吸收、生成沉淀等,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做全面的观察,促使他们形成细致、全面的良好习惯,为将来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1.4 化学实验能强化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操作这个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严格操作,细心观察的科学素养。某些实验之所以出现事故,多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在社会生活中,诸如油库的着火等,多因人们操作不规范而引发责任事故。一些生活常识也与正确的化学操作密切相关,如家用煤气灶的使用过程中,煤气火焰的调整与熄灭,正是利用了化学实验原理中的控制气流大小而调整火焰大小、切断气流而熄灭火焰的方法,它与化学实验中可燃气体的燃烧火焰的控制与熄灭同出一辙;再如食用油着火时的扑灭方法以及杯盖、壶盖的正确放置等等生活常识,皆与化学实验操作有密切关系。
5.2 此外,化学实验还有更多的作用可以发挥。
5.2.1 化学实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中观察到的只是感性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需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做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让学生记录现象,并点名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对前面同学的回答情况进行评论,并进行补充。如果实验现象正常,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得到深化;如果观察到异常现象,应该思维“为什么”,从而找出原因。
5.2.2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在对化学物质组成的探究,对化学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对物质化学变化的探究。探究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如实不苟地记录。谁认真谁就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反之将得到错误的信息,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严谨的基本品格,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5.3 本节课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
本学期以来,全校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改模式,本节课也在课堂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5.3.1 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就是因为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不过是各说各话的“伪交流”,谁也没有认真回应他人的发言。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发言者根本没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没有倾听作为基础,也就是无法形成讨论。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只爱自己说话而不愿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带着尊重他人的心态,专注地、认真地倾听他人说话,恰当地予以回应,这样才实现真正的“学习”。这里“学习”意味着“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佐藤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就在于倾听关系的建立。如果小组内部没有建立起“倾听”这一相互关系,那就会弥漫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将导致小组合作失败。
欲形成“倾听”关系,教师自身要始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必将带动学生的倾听。
5.3.2 互相检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
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做到及时的检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这一环节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随堂测试的手段有很多种,对于有些相对不太难理解的、偏重于识记的知识,师生都倾向于口头记忆,那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检测也就偏重于口头检测,即口头回答问题。而这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的(自己无法在表达的同时监控其中的错误),这样,小组合作成为了必须。
检测中,小组成员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每个学生在检测中均要完成自己的表达,倾听别人的表达,对来自小组各成员的表达进行判断,进而自己从中得到提高。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有机会向同伴学习,这就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愿意表达,寻求帮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督促,检测的过程成为了学生互相学习、进步的过程。
(行知宏实验学校专家委员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