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司法社会⼯作服务理论解析

理论是由⼀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作⽤回应对外质疑,对内了解犯罪原因,怎么样帮助他解决困惑。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理论分为:元理论帮助社工发掘涉罪未成年人身上的优点缺点,找到犯罪的原因是系统环境产生还是个体发展产生;解释性理论帮社工收集个体的资料,解释个体犯罪的原因,是受到外界刺激还是生存需要,不清楚行为的不合理性;介入模式理论帮社工理清是控制涉罪未成年人行为,还是调整认知,激发动力,宣泄情绪。

理论的形式分为命题式即犯罪行为是可以学习到的;核心概念式即社会支持;逻辑关系式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论的结构为:议题+基本核心观点+核心概念+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

议题:人和环境的关系

基本核心观点:人和环境是互动的

核心概念: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

关系:

⻢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议题:什么影响了⼈的⾏动?

• 基本观点:需要-动机-⾏动

• 核⼼概念:⽣理、安全、归属、尊重、⾃我实现

• 关系:⾃我-实现-尊重-归属与爱-安全需要-⽣理需要

常⽤理论解析:元理论

系统论Vs 个⼈中⼼论

整体论Vs 还原论

优势视⻆Vs 问题视角

常⽤解释性与介⼊模式理论:

1·差异交往理论

• 议题:个体的犯罪⾏为和环境的关系

• 基本观点:个体所有的⾏为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从中吸收得来的。⽽犯罪⾏为是个体在与他⼈交往过程中,向亲密⼈群习得的。

• 核⼼概念:犯罪⾏为、差异交往

• 关系:

1.犯罪⾏为是学习得到的

2.犯罪⾏为是在与他⼈进⾏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的

3.对犯罪⾏为的习得过程主要发⽣在与亲密⼈群的互动过程中

4.在对犯罪⾏为进⾏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学习的内容包括犯罪的技能,以及特定的动机、驱动⼒、合理化的理由和态度

5.特定的动机和驱动⼒,是从法律规范的赞同共和不赞同的不同⽅式中习得的

6.⼀个⼈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其赞同违反法律的观念压倒了赞同遵守法律的观念

7.差异交往会随着交往的频率、持续时间、优先级和强度的不同⽽不同

8.通过与学习榜样交往来习得违法犯罪或守法⾏为的过程,与其他任何学习过程涉及的机制都是相同的

9.虽然犯罪是⼀种⼀般意义上的需求和价值的表达,但是我们不能通过这种表达来解释犯罪,因为合法⾏为也表达了这种通常的需求和价值。

2⾃我效能

• 议题:个体的⾏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知识是否直接影响⾏为?

• 基本观点:知识-⾃我效能-⾏为

• 主要概念:⾃我效能

• 1)特定⾃我效能感(SSE)

• 个体相信⾃⼰具有组织和执⾏⾏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的信念。

• 第⼀,⾃我效能是个体对⾃⾝能⼒的认知;

• 第⼆,⾃我效能是指向特定领域的某向具体的活动;

• 第三,⾃我效能不是个体的某项特质,⽽是动态的发展性指标,会随着情境的变化⽽变化。

• 2)⼀般⾃我效能感(GSE)

Schwarzer⾃我效能感理念的适⽤范围扩⼤到所有的领域中,认为⾃我效能感具有普适性,不以领域为转移的特征。Schwarzer认为⾃我效能感是⼀种⼈格特质,是个体在⾯临新事物和处理不同的问题时的⾃信⼼,个体的⾃我效能感越⾼,在⾯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困难时都坚信⾃⼰能够克服并且达成⽬标,反之则认为⾃⼰不能克服困难⽽放弃⽬标。

• ⾃我效能感的变化表现在三个维度上

• (1)⽔平:指个体认为⾃⼰完成特定⽬标的难易程度,⽔平维度上的差别导致⼈们选择不同难度的活动;

• (2)强度:指个体对⾃⼰完成特定⽬标的相信程度,⾃我效能感弱的个体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放弃⽬标,反之,强⾃我效能的个体会充满信⼼⾯对困难;

• (3)⼴度:指个体在某个领域内的⾃我效能感,会扩⼤到多少类似或不同的领域中,有的⼈仅在某个狭⼩领域内具有⾼效能,⽽另⼀些⼈在⼴泛的情境中都具有良好的⾃我效能。

• ⾃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

• 1)成败经验

• 2)替代性经验

• 3)⾔语说服

• 4)⽣理状态

关系-⾃我效能和⾏为


3-家庭过程模式

• 议题:哪些因素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

• 基本观点:家庭任务是家庭功能发挥的核⼼

• 主要概念:任务完成、⻆⾊作⽤、沟通、情感表达、卷⼊、控制和价值观

• 关系

任务完成是核⼼维度,其他六个维度围绕在任务完成的周围。要想很好地完成各项家庭任务需要家庭成员分配并各⾃承担不同的⻆⾊;⻆⾊的分配就需要沟通;沟通过程必然存在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可以阻碍或促进任务完成和⻆⾊的承担;家庭成员相互卷⼊程度和控制程度也对家庭任务完成有影响,同时也是任务完成的结果;最后,家庭任务的确定以及家庭如何完成任务受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家庭规则,特别是家庭背景的影响,价值观和规则是家庭任务完成的背景。这样,7 个维度有机地联系在⼀起,共同评价⼀个家庭的功能发挥效果。


4-犯罪⽣物学理论

• 议题:从⽣物学视⻆来看,哪些因素影响未成年⼈犯罪?

• 基本观点:发育和物质摄⼊都影响未成年⼈犯罪

• 主要概念:⼤脑发育、物质摄⼊

• 关系-⼤脑发育与犯罪

脑前额叶⽪质控制从⼤脑其他区域发出的神经冲动,是⼤脑的“总裁”,它的主要任务是事前思考后果,并控制⼤脑其他区域发出的神经冲动,⽐如:有效地控制冲动、正确地判断⾯临的情境、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情感危机、计划和组织实施⾏为、负责语⾔功能、周全地考虑事情后果、为即将发⽣的事情确⽴动机和⽬标等。但未成年⼈⼤脑发育还不安全成熟,⼤脑所具有的冲动控制、因果推导、统筹计划、道德推理等机能相对成熟较晚;他们的神经系统发展也并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这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从⽽导致激情犯罪。

关系-物质摄⼊与犯罪:糖

糖过量会导致“嗜糖烦躁综合征”:如多动不安、情绪波动、爱发脾⽓、打⼈毁物。台湾学者发现导致孩⼦⾏为偏差的重要原因是其早餐中摄⼊⼤量的糖,过多糖分的摄⼊导致孩⼦们脑⽩质和脑灰质结构发⽣变化,进⽽最终对孩⼦⾏为产⽣了影响。

• 关系-物质摄⼊与犯罪:维⽣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南加州⼤学的研究也揭示了相似的情况:在⼉童发展的前三年,如果缺乏铁、锌等元素,缺乏维⽣素B和葡萄糖,这些孩⼦将会在⽇后出现不良⾏为。上述研究都佐证了,未成年⼈如果饮⻝不良,在饮⻝中缺少维⽣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可能会更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

关系-物质摄⼊与犯罪:维⽣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多吃主要富含在⻥⾁中的Ω-3脂肪酸可能降低谋杀⾏为的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