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都有“摄像头”和“麦克风”的时代,我们周围时刻充斥着唾手可得的信息,而真正重要的信息(知识/经验)无形中就被廉价信息“稀释”了。漂浮在信息的海洋里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多少会显得“矫情”。正如作者斋藤孝在《深阅读》中所述,“我们平时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要找到地层深处的清流,就要通过“深阅读”具备“深潜力”。
——信息时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台湾著名图书出版人郝明义将读书分为生存需求阅读、思想需求阅读、工具需求阅读和休闲需求阅读,并将它们分别比喻为“主食”“美食”“果蔬”和“甜食”。
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教育模式造成了以应试为中心的生存需求阅读成了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的意义就是要“考高分”,学习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这种生存需求阅读唯一化的倾向,还延续到了走出校门后的社会阅读。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变成了各类考证辅导书,一旦离开了考试,读书——这块敲门砖,就立刻被丢到一旁,碰都不想再碰一下。(有这种感觉的请自觉点个赞哈)
极度压抑带来的是过度反弹与偏爱。信息时代,网络将文字、图像、声音、气味甚至意念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满足休闲需求的“甜食”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被主食阅读压抑了的精神需求的一种释放。占尽优势的提拉米苏式“甜食”阅读,排挤了其他阅读应有的生存空间。如同身体的健康需要“饮食平衡”一样,精神的健康也需要“阅读平衡”。只吸收“甜食”信息,思想和精神就会因肤浅和贫瘠变成不毛之地,失去“为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
也许,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里。
——斋藤孝《深阅读》
——回归“深阅读”
一千多年前,纸质书籍的出现,让读书不再是封建贵族阶层的专属;四十多年前,网络信息的出现,让“话语权”不再是官方权威的特权。数字网络信息具有容易复制、传播、存储和携带等等种种便利,这些都是纸质书籍所不具备的。信息时代不应该拒绝数字信息,否则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无情抛弃。
但有些时候便利也意味着低价值。虽然从长远看,数字信息(电子书)替代纸质书籍是大势所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纸质书籍还将持续出现在我们的手中。
阅读过程中,在一本书的关键语句下划下横线,折起关键页的页角,或是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感悟,这本书才算真正成为你专属的宝贵财富。将藏书归类整理,按照自己的想法存放于书架,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个独特的小宇宙。书架就如同自己的一个外置知识硬盘,夸张一点说,“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
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
——笛卡尔
或许,将来的电子书也能做到这些,但至少目前来讲,电子书还很难像实体书一样,与读者形成如此亲近私密的关系。尤其是在建构个人知识结构、思维框架起步阶段,纸质书籍无疑能够提供更多帮助。网络信息是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在读者大脑中形成的也是离散状的知识点,知识点间缺乏深度联系,难以形成结构化知识,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和运用。而实体书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剖析,知识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呈现出来,便于读者将其吸收并融入已有知识体系当中。
当然,也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最后形成的就一定是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但在个人知识结构框架搭建好之前,很难将碎片化的信息组织起来。就像盖房子一样,在没有打好基础、建好框架之前,搬来再多的砖也没用。正所谓,牛人并不是不阅读和吸收网络信息,但牛人绝对不是从阅读网络信息起家的。
在网络与书籍交互激荡绵延无垠的密林之时,只有懂得超越界限的读者,才能尽享广阔天地里的一切丰饶,否则,局限于既有观念与习惯,只能茫然失措。
——郝明义《越读者》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先生曾说过:青年人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读书无捷径,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
我们只愿意相信,牛人之所以成为牛人,必然是掌握一些不为旁人所知、牛逼且屌爆了的方法,而不愿意承认是我们的态度有问题。
强烈的需求催生了火爆的市场。于是乎,知乎、分答、在行、得到等知识社区上介绍各种“神技”的帖子、答案始终被置顶,长期占据着首页首行。如同知识不能通过“我说你听”的物理途径传授一样,阅读方法也不能通过询问他人习得,你的阅读方法只有在你读书的过程中才能淘到。
我曾经就“简书”牛人彭小六的书《让未来现在就来——成为高效能的行动派》写过一篇书评——《解析“六神”成长的真正法器》,对所谓的“干货文”粉丝们进行了批驳,可惜这篇文章注定不受欢迎,没几个人看。
我们和牛人之间真正的差距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态度或是习惯。So,不要幻想突然得到个什么神技,能让自己突飞猛进,没有人是突然NB起来的。
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
——芥川龙之介《河童》
盲目奉行“方法至上”主义,到头来,发现牛人的读书学习方法并没有想象中的神奇疗愚效果,失落之余,连同读书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也放弃了,岂不实在可惜!更何况有些牛人自己爬上来之后,就把梯子抽掉,然后告诉你:你看,我就是这样飞上来的。
后记:在这篇书评正式动笔之前,一直在思考拟个怎样的标题才好。恰巧,看到了购买这本书附赠的书签,上面是一个正在埋头阅读的女生画像,下面一行小字——“我们需要阅读”。于是,随即决定就用这个作为书评的标题,为了显得高大上,又用了英文。这也算作是阅读带给我的小小意外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