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10月校招完回来很多感悟,想约同样经历的小伙伴们聊一聊吐吐槽,灵光一现干脆做个主题分享会吧,于是有了“小白的HR咖啡馆”(B·HRcafe)第一次线下交流。
交流后形成了这篇文章,没有基于大数据的样本统计和分析,所以不存在什么指导性,只是汇集一群深入校招一线的HR们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在校招这件事儿上,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
整理思路大概按照:校招关键流程→本流程大家较关心的1-2个重点→本次讨论有什么槽点、亮点或遗留待思考的问题。请各位看官不吝贡献自己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按照现场讨论的关注重点,我们从校招前中后分别选取了需求整理、宣传、行前准备、宣讲会、一面、录用后维护与培养等几个点。以下一一展开我们讨论的内容。
1、需求整理:校招需求如何定,如何圈定目标院校?
一些中小型或校招需求量并不大的公司,往往在前期不做详细计划,对目标院校、目标需求没有规划,校招团队临近出发前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可谓很佛系了~试问如此状况下,效果如何期待?
当然了,这只是少数个例,大部分企业还是会认真做需求分析的。常规方法一是通过往届校招数据分析,选取达成率较高、入职后保留率较好的地区和院校,二是通过本届校招需求岗位来匹配:如研发类是本次校招重点,则选择和企业所处行业、研发技术/方向较匹配的院校,如销售、制造类岗位是校招重点,也是同理。多数情况下以上两种方法会同时使用。
一些企业从这一步就已经在“使力”了:某小额贷企业18年校招启用外部供应商制作H5宣传材料,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分析,找准点开/关注较多的地区和院校,对校招行程做修正,大数据指路,效果据说不错。po个图更直观些:
2、行前准备:如何建立校招团队的目标/责任意识?
经常有人吐槽“校招是出力又不讨好的活儿”,尤其作为站点/线路负责人,常常要做计划,控现场,解决突发状况,还要照顾同行所有人吃喝睡甚至情绪,背负招聘达成率压力的同时还要关注团队状况,随时调和随时填坑,说起来都是泪。即使这样,也难免顾此失彼,遭受抱怨,或者决策过程业务和HR意见不统一,业务需求和校招需求无法调和,不断出现冲突等等。
校招团队往往是跨部门组建,一组人中有业务、有HR,双方可能平时工作中直接接触较少,发生摩擦和冲突是必然的,但可以尽量在出发前达成目标一致:考虑到业务需求存在多样性,不可调和性,一般在发生意见分歧时会明确HR为主导。
某大型制造业每年校招量巨大,18年在校招行前特意开展了动员大会,HR团队大讲特讲行业形势、招聘压力、屯兵校园的重要性和困难点,让业务伙伴对HR的痛点感同身受,动员大会上祭出战旗,集体起立宣誓,送出走心小礼品(护唇膏、润喉糖、一封写满感人至深的心里话的“家书”等等),让业务的伙伴自觉扛起人才招募的委托重任,表态招聘压力不再是HR一家的事。如此“攻心”,后续行程中,双方自然会多一点理解,多一份支持。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建立,我认为就应该是这种动之以情的操作。
3、宣传:如何增加曝光率&吸粉儿?
“宣传”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动作,从宣传物料投放,到宣讲会、面试、沟通签约,校招团队的每一个人每一次动作,都是在做宣传。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下宣传物料及宣讲会前的预热。
早几年比较常规的是扫楼:挨个宿舍、教室发宣传折页,但已经逐渐没什么效果了,本次发现几个比较有亮点的做法可供大家参考:某互联网高科技公司HR混技术论坛发布公司的一些技术动态,吸引学生兴趣;开展校企合作,邀请对口专业师生来公司参观、实习;联系学生会等组织找到切入口,在目标院校开展活动赞助、大赛冠名等,投入并没有多大,收效却非常可观;还有在高校的公众号中做企业宣传,这种方式可能需要和学校视具体情况做一定的资源置换。
说到资源置换,很多企业喜欢找对口专业的老师推荐学生,觉得有老师做背书可以省时省力get到比较优秀的学生,又为学校毕业生签约率做了贡献,简直双赢,何乐而不为?
可这类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如何?没有经过测评、一面、二面的“折腾”,学生对这份offer的重视程度如何,会不会有毁约风险?而企业呢?似乎也没有多维度评估过学生是否真的适合,毕竟,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就是适合的学生,这其中关系到行业性质,岗位特点,企业文化等等因素,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所以有时走捷径并不一定效果好,尤其校招这种工作,还是要一步步走扎实的好。
4、宣讲会:现场讲什么?学生愿意听什么?
现在基本线上(也就是网申)投递的简历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不再需要靠宣讲会收简历,所以宣讲会基本就剩下了造势圈粉的功能,那么问题就来了,学生来宣讲会是想听什么?宣讲会怎么“搞事情”?
有企业18届校招做了现场二维码问卷调研,学生关注点排名前四依次是:培养体系,发展路径/晋升,团队氛围,公司背景/发展,第四点有些意思,孩子们已经开始关注公司发展了,说明对职业生涯的考虑更慎重,更长远,回想我毕业时,关注点排名基本是薪水、地理位置、晋升,还是优先考虑生存需求的,现在的孩子估计不存在生存需求的问题了,哈哈。
关于宣讲会如何“搞事情”,我们整理了学生体验度较好的几个“花样”供各位参考:拍摄“师哥师姐说”视频,选取往届优秀校招生,让学生直观看到其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现场连线直播,适用于无法到现场的大佬们,一般学生会对技术、管理的大佬们非常有兴趣;现场扫二维码体验企业360°实景,非常利于增强学生代入感,消除理解误差;校招文案转发朋友圈积赞领奖品,大大促进了学生帮忙宣传的积极性。
5、一面:还是LGD这位老朋友吗?
大家一面都是什么方式?估计八成以上还在用LGD面试(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即无领导小组讨论),并不是说这种面试方法有什么不好,但是,各家的题库有没有与时俱进?有没有年年回顾更新?有没有融合企业/岗位特点特制题目?似乎很多企业还在用着多年前我找工作时见过的那些题目,试想一下,从前期宣传到宣讲会各种精心准备,好不容易引爆全场,结果一面时让学生觉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感受不到企业的诚意,所有努力岂不是大打折扣?
本次讨论对一面形式贡献了一个亮点:某公司针对PM类岗位的一面环节,设计了狼人杀翻版游戏,不仅形式新颖,贴合学生的兴趣,而且很好的将岗位要求融入进去,对逻辑性、观察能力等等都能做到全方位考查。
关于一面还有一个常被提起讨论的问题:一面环节不同岗位需不需要分开?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某个岗位的需求达到一定量时,或某个岗位有极其特殊的要求时可与其他岗位分开,其他情况比较没有必要,毕竟一面环节,目前还是以考察通用素质为主。
6、录用后维护与培养
一方面出于稳定性维护,一方面也是希望学生能尽早融入到未来的工作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做校招生职前培养,帮助学生度过职业转化期。
比较常见的做法有在校和来公司两种,针对在校学生,一般在大四的3月份开始,安排项目制任务,允许线上/线下自由组团完成。一些线下门店比较发达的企业,还会安排学生进入门店体验终端、客户和业务现场。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来公司,可以有企业OpenDay、师哥师姐/高层茶话会等不错的形式。
很多企业在录用员工后,一般会建立QQ或微信群,方便和学生互动,比如圣诞节、春节发个暖心小礼物(有企业给学生寄手写贺卡,也是real用心)等等,但是一旦群里有学生有毁约意愿,或发表一些负面言论等,很容易造成群体效应,这个问题本次讨论没有得出很好的结论,算是个遗留问题,欢迎各位参与讨论,贡献案例。
7、流程整体把控及其他细节
本次讨论还有几个细节问题,也一并整理出来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校招工作量非常大,很多企业目前是从宣讲到签约由一个团队整体交付,考虑到成本等因素,日程往往安排的非常紧凑,每个环节留给学生的考虑时间非常少,有时今晚通知面试通过,明早就要现场签约,后续可否考虑宣讲、面试、签约分别由不同团队跟进?
很多企业的岗位命名五花八门,在校招时没有做任何转化和澄清,未入职场的学生对这些岗位名的理解很可能谬以千里,面试官往往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不断重复解释。后续可能需要考虑校招岗位命名的合理性,在宣讲会、宣传物料等各环节都做好岗位澄清。
以上就是当时讨论后内容的整理,这篇文章现在发出来不知道算晚还是算早?
17年校招已经结束n久,总结姗姗来迟,算是晚了。
不过5月开始已经看到陆续有企业在开展19届校招了,其他没开展的也应该都在准备校招计划了,所以现在抛出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似乎也恰好合适。
经过上次的讨论,我发现:正在经历着职场成长初期(3-5年经验)的HR小伙伴们,缺乏的不是理论/体系/思考的深度,我们更想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跑赢时间,所以在自己积累的经验之外,更想了解活生生热乎乎的别人的实践/别人走过的坑/别人的亮点。希望在学习大咖们沉淀的精华之余,还能和一群共同行走在路上的小伙伴一起分享一起进步。
基于此,希望这样的线下交流能一直有机会进行下去,我们共同探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群策群力收集好点子,为自己的工作增加灵感,哪怕仅仅是共同推导出一个共性问题引发思考,未来能集不同的行业背景、专业领域解决HR工作的痛点,那就很牛掰了。
最后感慨一下,组织一个活动真的不简单。想当然的我在当天各种细节都没做好,比如连合影都忘了,被小伙伴们吐槽“发票圈都没素材”。结束后反思:分享会还可以更聚焦一点,甚至可以现场产出一些成果等等。如此粗糙的组织还好有各位小伙伴的干货,才让大家感觉不虚此行。感谢各位小伙伴的支持,下次希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