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休息时素有听音乐的习惯,某次不经意的随机播放,让耳机另一头的我热泪盈眶。
APP里播放着赵薇早期的一首作品 —
《离别的车站》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
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
这熟悉的旋律,像阔别多年的老友,不期而遇的喜悦让人怦然心动。
上次听到是什么时候,我忘了,但依稀记得第一次听到时候的情景。
那是高中的某个学期,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正在热播。可学校抓得特别严,学习任务重的我们无暇顾及其它,而我还是寄宿生,更没有渠道接触这些娱乐享受。
好不容易熬到了放月假(一个月放2天假),摩的换巴士,巴士换自行车,一路跋涉到家,想家,想爸妈,回到的熟悉的地方,见到的熟悉的人,却只能用傻笑来代替奔涌的情感,极力想要证明我已长大,不用担心我。
假期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伏案读书,偶尔陪妈妈到外婆家坐坐。离家的孩子和家人之间少了亲昵,多了沉默。处在成年的边界,有想要挣脱的冲动,有告别儿时的怀念,有对新生活憧憬的美好,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两天的宝贵假期很快接近尾声,大街小巷都在播《情深深雨蒙蒙》,我将这首《离别的车站》卡带装进的随身听,和妈妈挥手告别,开始继续自己苦闷的高中生涯。
走在路上,脚步沉重,塞上耳机,我无声落泪。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也许是感动于旋律背后的剧情,
也许是舍不得离开父母,
也许都不是。
因为不愿意长大,长大意味着孤单。
我十五岁离家,开始寄宿,军训后晒的像个小黑人一样出现在姑姑家门口;并不熟练的普通话引起同学异样的眼光;住校第一个月因为想念爸妈,在电话里声泪俱下;无数个黎明时分,和舍友边打哈欠边做题。心心念念毕业就是自由,不曾想这只是一个开始,往后的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每一个独自面对的时刻,都是从那个时候起步的。
当时的我再也不可能想到,十几年后,某个盛夏的午后,在我工作的城市,写字楼的落地窗前,同样的歌声会再次响起,而感动我的已是不一样的情愫。
上个月,2个老同学来上海度假,一个就在临市居住,但一年都难得碰上一面;另一个则是高中毕业后第一次碰面,已经十四年了。久未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兴奋之余,竟忘记了拍几张照片留念。我们谈家乡、谈过往、但更多关注的还是行业发展、婚姻家庭,我们有共同的回忆,可我们也长大了,有了更多的责任。曾经青涩的少女早已成为别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社会的生产力,我们从少不更事变成独当一面,却唯独忘记了自己。
80后似乎对青春类的题材的影片特别钟情,例如《致青春》、《方华》等,虽然时代背景与我们不同,但表达的内容确是一致的,我们是否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缅怀过去呢?
人终究会长大,思想会成熟、躯体会老去;那不羁的少年时光就像兴奋剂,触动你,也告诉你:我们有过珍贵的过往,是它让人生变得厚重,让灵魂变得有趣,让回忆变得温暖,让沉闷的生活有了一点光,也让我们的脚下的步伐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