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考得不好也没关系:警惕鼓励中暗含的否定》笔记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类似“考得不好也没关系”“做不到也不要紧”的语言安慰孩子,而且还认为自己充分理解孩子,但是结果却常常差强人意。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当妈妈说“考得不好也没关系”的时候,其实暴露的是她对孩子成绩的关心多于对孩子本身的关心。
父母的注意力常常会被成绩吸引,孩子的成绩好就高兴,不好就失望甚至愤怒。
究其根本,是因为大部分父母对孩子施加的是有条件的爱,也就是一种功利性的爱。
有条件的爱,是对亲子关系极大的伤害,它无形中向孩子传达了一种信号:你只有足够优秀、足够听话,只有聪明、漂亮、可爱……父母才是爱你的。
功利性思想带来的“有条件的爱”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大部分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性的爱,最可怕的是这些父母对此并不自知,还以为对孩子有要求是对孩子好。
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谬误。
真正的爱是纯粹的,不需要加过多的修饰。父母对子女的爱,本该是天然的、朴素的、不需要技巧的、发自初心的,正所谓“我爱你,没有原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潜意识里散发的这种纯粹的爱的信号,他的安全感就会提升,自我价值感也会提升。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自尊、自爱、自信的基石,就埋藏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
第二,“考得不太好也没关系,下一次努力就能考好了”——不管言辞有多委婉,但还是表达出“你考得不好”这个信息。孩子接收到的仍然是否定信息。
这是出于人的防御本能,与温暖美好的信息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对自己有伤害性的信息。
当父母说“考得不太好也没关系,下一次努力就能考好了”的时候,虽然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的安慰,但孩子感受到的仍然是父母的不满意和不满足,这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
第三,孩子会觉得妈妈虚伪。妈妈明明是在意成绩的,但是却说“没关系”,这种内外不统一的状态,会让孩子感觉到虚伪。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白熊效应。它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魏格纳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所以白熊效应本质上是一种逆反心理。父母越关注什么,越容易对孩子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父母越关注学习,孩子越对学习逆反。
第四,妈妈还没等孩子开口,就主动说“考得不好没关系”,这里面除了暗含对孩子的否定之外,还剥夺了孩子自己“发声”的机会。我们知道,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需要宣泄的,它不能压抑,也不适合转移。
在孩子还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妈妈首先虚伪地说“没关系”,这就等于是把孩子的情绪堵住了。
所以,家长共情的第一步是贴近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绪。而第二步,则是启发孩子进行情绪的宣泄。
妈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进行沟通,问问孩子的感受。
无论孩子说什么,父母都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倾诉,倾诉的过程,就是一个释放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只需要倾听,不带评判。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心理支撑,父母没有必要“违背本心”虚伪地说“没关系”。
如果父母实在做不到接纳,也可以先选择少说或不说,但是不要说与自己的真实意愿背道而驰的话。
第五,如果父母看问题的视角可以从消极变为积极,结果自然也会完全不同。
如果父母可以从一个比较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同一张试卷,那么孩子的视角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教给孩子盲目自信,而是不过分向孩子强调挫折,让孩子以轻松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教育问题常常是以小见大的,家长对待一张试卷、一次成绩的不同反应,其实也能体现家长认识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影响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