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地反映了廖俊波同志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我们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目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美丽富饶新福建而努力奋斗。

廖俊波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基层干部、优秀的县委书记。他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就是他生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是一种思想认识,也是一种优良作风。它体现了求真务实、深入调查、科学决策的工作方法和精神。廖俊波同志深知,只有到现场去看看、听听、问问,才能真正了解情况、把握规律、找准问题。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实践为先。他不仅自己经常到一线去调研指导,还带动全县干部到基层去走访慰问。他说:“我们要多到基层去走走看看,多和群众交流沟通,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他还提出了“三个一”工作法:每月至少到一个乡镇(街道)开展调研;每月至少到一个重点项目现场进行督查;每月至少到一个困难群众家中进行慰问。这样做,既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增进了党群干群的感情和信任。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其目的就是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倾听呼声、解决问题。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困难和期盼,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符合规律、有效可行的政策措施。廖俊波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他说:“我们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他带领全县干部聚焦“三农”工作,在全省率先推出“三农小额担保贷款”等惠民举措,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改革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他还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了“中国葡萄酒之乡”、“中国石榴之乡”、“中国花卉之乡”等品牌,使当地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党中央、省委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是一种工作效率和效果的体现。开会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但不能成为唯一的工作方法。有些问题不仅可以在现场解决,而且必须在现场解决。否则,就可能出现空泛的讨论、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廖俊波同志注重把握好开会的度和效,坚持以实际工作为中心,以问题导向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提高效率为要求,以提升质量为标准。他说:“我们要把开会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把开会效果提高到最大程度。”他还倡导“三个少一点”:少开一点形式主义的会、少发一点空洞无用的文件、少搞一点花架子式的检查;多做一点实事、多解一点难题、多惠一点民生。他的这些做法,既节约了时间和资源,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水平。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是一种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群众工作的主场在现场。只有到现场去学习、去用,才能真正做到人民至上、人民满意、人民信赖。廖俊波同志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对工作的敬业和奉献。他说:“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是谁的干部,为谁干活,靠谁评价。”他把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把群众的利益和幸福放在心头、扛在肩上、落到实处。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在艰苦环境中展现了崇高风范。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是廖俊波同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我们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优秀品质和工作作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坚持以实干担当为本色,在新时代书写新福建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