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书信,化作展翼翱翔的鸟儿,从这位思子心切的父亲笔下腾空而起,横越半个地球,终于栖息在了千里之外的波兰,那里居住着她的儿子,同样眷念着父母,依恋着故乡......
这位父亲就是佛雷,是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然而,若将他这些光彩夺目的名誉掷之一边,他终究是一名耐心的教师,一位慈爱而又严格的父亲。在儿子傅聪去波兰留学期间,他和妻子提笔落墨,将百感融于一封又一封的信中,把关于人生、艺术和学习的教诲,以及日常生活的叮咛,全部给予远在他乡的孩子。
书信,来往如流,愈积愈厚,逐渐成为一部呕心沥血的教子名作----《傅雷家书》。在每一封语言平实的信中,在那些看似唠叨的嘱咐中,都蕴含着非凡的意义,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中,饱含着一位父亲对他儿子的百般负责。
家书,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爱最直接的诉说。譬如,1954年,当傅雷夫妇与儿子别离时,一种情绪在傅雷心中油然而生----他对自己从前教子的过度苛刻而表示后悔,更对儿子表示无尽的歉意。于是在信中,他勇于自省的率真一面,与这些忏悔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敢于将一切情感倾诉给家人,是他爱子的表现。
再例如,在傅雷寄给孩子的众多家书之中,各种人生的哲理、做人的秘诀,叙述地娓娓动听;而一句句嘘寒问暖也讲得十分全面、考虑极为周到。不论大道理还是生活小事,信中皆会提及,每一段文字都通俗而
隽永,宛若聊天。如此体贴入微的关怀,如此谆谆而不倦的教诲,必让傅聪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父母的精神距离之近,即使两人相隔着千里迢迢。
家书,是家风的一种展现形式,是写信的人性格与品质的体现。比如说,在这本书的“艺术”与“学习”两模块中,出现了大量文学作品、名曲著作,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傅雷对这些作品的了解和剖析,充分反映出了他渊博的知识以及深厚的文学造诣。
教子严肃苛刻、精益求精;重视文学艺术的培养和教育;珍重亲情,体贴家人......傅雷的家风,便是如此,从他们的言论之中,跃然展露在收信的儿子面前,展露在读者的脑海里。
身为人父,傅雷将百感凝于文字,让所有的心里话,汇于笔下。笔尖舞动,流出的不是字迹,而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