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天去公园散步时,从对面走过来一对看似母女的两人,那位母亲看起来很面熟。
她的身影闪现眼前,我和她的小姑子很要好,她的女儿和我家孩子也是幼儿园一个班的,但是转眼有十年时间我们不曾见面,今天这个人很像她,不由得我多看了她几眼,确实像朋友的嫂子,又不敢确定,会在这里碰见,想上去打个招呼,又害怕认错人,认错人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以前我们都在县上住,今天在这里碰见,“不会那么巧吧?”心里寻思,正想着看见她也在看我,眼睛一对视,应该是朋友的嫂子。
我们俩几乎同时开了口,“你是***妈妈吧?”你是**妈妈吧?”我们互相问了对方,真的好巧,经过聊天得知,原来我们都是十年前前后来到市里的,只是我们都在不同的单位没见过面,而她一直陪孩子在外面上学,孩子考上大学后,她才回到爱人身边,好巧不巧转路时意外碰上了。
我和她也很有缘分,我们来自同一个古镇,在异地也算是老乡了。
自那次偶遇后,我们互加了微信,又留了彼此的电话号码,因疫情期间孩子都不能去学校,只能在家上网课,我们也就经常约着一起去散步,孩子们也能在一起聊一下,我们的孩子在县上时就是幼儿园一个班的,虽然很长时间不见,毕竟曾经在一起待过,很快就没有了刚见面时的拘束感,我们说的又是一样腔调的话所以倍感亲切。
后来解除疫情风险,孩子们恢复正常上学,天也渐渐转凉,我们就没在一起转过了。
巧的是前几日我去公园转路又碰上了她,我们又相约转了几次,而且是去了大桥对面的江南公园,夏天时长,那边又清静,相对于江北公园人少多了,这也正适合我俩。
我们来自同一个古镇,我们那里的祖辈多是四川移民上来的,我们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和四川人的一模一样,都喜吃辣,无辣不欢,爱吃火锅,性格也是豪爽大气火辣辣,尤其说话都是川腔,粗喉咙大嗓门,说话不遮不掩,不像我们现在居住地地方上的土著,他们说话绵软,拖腔拉调,真如秦腔的调子。
我来这十年过了,也不会说当地的土语,也没想着要学,有时候说话互相听不懂,在单位和同事还要说普通话。
一路上我们声音很大,无拘无束,完全放开了,在一起真真是畅聊。
今晚也许我们还会有约,又将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