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帽里藏初心

重读《一顶小红帽的温暖》,金慧娟老师用智慧守护学生自尊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作为二年级班主任的日常。回顾这段时间的班级管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疏漏与顿悟,让我对“育人”有了更细腻的思考。

反思班级关怀,我曾缺少“悄悄守护”的智慧。二年级孩子心思敏感却不善表达,之前班上转来一名内向的新同学,总独自坐在座位上。我起初只是简单让班委多“主动和他玩”,结果反而让孩子更拘谨。读了小红帽的故事才明白,生硬的关怀会变成负担。后来我借鉴金老师的方法,设计了“同桌小任务”——让新同学负责分发小组的小红花,其他孩子自然地和他交流;又以“班级统一装饰”为由,让全班都在书包上挂同款小挂件,帮他悄悄融入集体。这让我反思:二年级的关怀,要藏在“不经意”里,不用刻意强调差异,才能保护孩子的小自尊。

反思班级氛围营造,我曾忽略“学生自主的善意”。之前处理学生间的小矛盾,我总习惯当“裁判”,直接判定对错。但金老师班上的孩子主动守护小东的故事提醒我,孩子的内心藏着天然的善。有一次,班上小宇不小心摔破了饭盒,怕被嘲笑而哭起来。我正想开口安慰,几个孩子已经主动围过去:“我帮你擦干净!”“我的饭盒分你一半!”那一刻我意识到,与其说教“要互相帮助”,不如创造让善意自然流露的环境。之后我在班级设立“温暖小纸条”角,让孩子写下帮助同学的小事,没想到二年级的小本子上,记满了“帮同桌捡铅笔”“陪哭泣的同学散步”这样的文字,班级氛围越来越融洽。

反思教育方式,我曾局限于“直接引导”,缺少“间接启发”。金老师用艺术节排练的“谎言”守护小东,让我明白二年级孩子的教育需要“巧方法”。之前我发现有孩子嘲笑同伴的新鞋子,直接批评了嘲笑的孩子,却让双方都很尴尬。反思后,我在班会课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没提任何同学的名字,只是问:“如果是你,会怎么保护身边的小伙伴?”孩子们纷纷发言:“不随便说别人的样子”“别人难过时陪着他”。之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嘲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远比直接批评更有效。

作为二年级班主任,我们面对的都是稚嫩的心灵。小红帽的故事让我深刻反思:班级管理不是简单的纪律约束,而是用智慧守护每一份脆弱,用细节唤醒每一份善意。未来我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让教育的温暖藏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里,陪着孩子们在爱与尊重中慢慢长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