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调研报告

  这一次为期三天的文化调研活动到此结束了,我获益良多。

  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叶坪旧址古木森森。我们带着追烈哀思走进这里,在三鞠躬中缅怀逝去的英灵。花篮之后,像是数十载风霜雨雪他们都陪人间走过一遭,也看着他们的后辈儿女生活在安定的和平盛世。

  叶坪乡境内红色底蕴深厚。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地,有“一苏大”旧址、中国第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中革军委、马克思主义学校、红军通讯学校、苏维埃共和国造币厂、国家邮政总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22处。

  其中,红军检阅台位于瑞叶坪革命旧址群内,始建于一苏大召开前夕。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重修检阅台,并于8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31日竣工,该台成为集会、演讲和文艺演出的场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红军烈士纪念亭位于叶坪革命旧址群,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由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1日动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竣工落成。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亭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1955年,按原貌重建。

  最令我动容的,还是微党课中老师所讲的八子参军的故事: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私奉献,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现在在北京仍然流传着苏区时期八子参军的故事。主人公是家乡的老农民杨荣显。1929年,当和煦的春风吹满大地的时候,瑞金人民迎来了一只不一样的队伍。他们解决穷苦百姓的疾苦,却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们打倒土豪劣绅,让穷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家家户户的填再也红酒的钱以后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怕吃苦的劲头获得的土地,这支新的广大农民队伍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深切地知道,只有保障革命战争胜利,保证维护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看到维护广大农民的翻身解放和自由幸福,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成立以后,杨荣显两个更大的儿子,老大和老二都踊跃报名,光荣地参加了红军,后来他们兄弟俩都到了中央,随着前锋战士中革军委派部队到前方中央警卫营的一部分。他们随着部队上了前线,是实现自己在父亲面前的承诺,没有丢脸。他们勇敢无畏,英勇杀敌,始终冲锋在战斗的最前面。不到三个月,在反围剿战斗中,老大老二两人都牺牲了。老人心如刀绞,老泪纵横。1932年10月,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蒋介石又纠集了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实行更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后方兵源短缺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发出了之前的号召,一时间在瑞金到处都能看到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感人场景,到处都能看到。哥哥战死后,其他六个兄弟异口同声地表示要去参加红军。由于老七和老八年纪太小,没有被批准参加红军。经过中央苏区艰苦作战,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又一次的胜利,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却都随两个哥哥在战场上牺牲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争中,杨荣显老人含泪又将老七老八送上了战场。他的八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为党和革命光荣牺牲,无一生还。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据统计,当年仅有24万人口的坠机,就有11.3万人参加革命。其中有五万人为革命牺牲。而在全国,更是有无数的革命烈士为国捐躯,正是这些人我的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正是他们的生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正是这些进前才能坐在这儿,享受如此安定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红军烈士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是一面旗帜,带领我们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同样要铭记的,还有那心系群众的红井精神。1933年4月,中央机关还没有驻扎在沙洲坝,而是叶坪。叶坪是第一次苏维埃大会召开的地方。毛主席这个称呼是在叶坪就开始被同志们喊起的。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叶坪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损失惨重。召开会议决定迁往沙洲坝。

  工作之余,毛主席特别喜欢开到这棵大樟树下与乡亲们聊天。发现水质混浊,毛主席出于好奇去问老大爷。听说这么脏的水用来做饭,怎么吃的下去呢?由于脏水来自人畜共用的池塘,当时的人都会容易莫名其妙得一些怪病。于是毛主席决定带领村民为大家打一口干净的井。

  但乡亲们思想封建迷信,认为挖井会惊动旱龙王怪罪。但是毛主席依然吩咐苏维埃干部们准备好了挖井工具。他却并不是挖井,只见他拿起木桩钉在地上,上面记着一根长长的草绳子。只见他用石灰粉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问乡亲们这样够不够大。得到乡亲们肯定的回答,于是毛主席就带领苏维埃干部们开始热火朝天地挖起了井。有了这一层准备,挖井的工作极为顺利。从此,沙洲坝的村民终于告别了又脏又臭的泥塘水,喝上了甘甜的井水。后来,旱季来临了,原先的那口井面临缺水。于是毛主席率领大家又挖了一口井,新的一口井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红军井。第一口井则被称为红井。毛主席革除了沙洲坝人民的封建迷信思想,为乡亲们做出的贡献不止是这一口井啊!

  参观了大柏地、长征第一渡等旧址,我们的调研活动在沉思中圆满结束。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长征的红军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艰苦奋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