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属于秦时泗水郡。泗水郡,又称四川郡,而关于它的郡治嘛?
按照《读史方舆纪要》第一卷《历代州域形势》中所载:
泗水今南直徐州、凤阳府泗州、宿州,淮安府邳州,皆是其境。郡治沛,今徐州沛县也。汉中今陕西汉中府及湖广郧阳府。
在这里,虽然作者顾祖禹将沛县作为了泗水郡的郡治,但就笔者看来,这一点很不靠谱,为何?
因为按照《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刘邦于沛县起事的时候,从头到尾所遇到的最大反对势力,都是沛县县令。而如果说,当时沛县是泗水郡的郡治,那么,何以只出现一个沛县县令,而无泗水郡太守呢?
何况,如果沛县是郡治,那么按照当时秦帝国时期的情况,泗水郡之郡尉也应该在这里,由此,泗水郡至少有大半的兵力都会布防在这里。如此,在当时那么个情况下,少说一个郡也得有个几千人的军队吧,所以,这是刘邦那一百来号的人就可以打的下来的吗?
故而,应该说,沛县只是泗水郡的下属的普通小县。
如此,说完沛县的基本情况,就要说当时在沛县内部所存在的势力分布情况了,当然,也和本文的主角雍齿有关。
按照目前看来,沛县除了那个不知名的县令之外,大体的势力分布,就是萧何曹参为首的官方属吏集团,以及王陵和雍齿为首的地方豪族势力集团,再就是新迁入沛县的吕氏集团了。而刘邦的角色于当时的局势来看,他的势力很显然是比不上这三者的,但是,因为刘邦的背后是丰县刘氏集团,故而,他和这三方的关系事实上都非常好。
而再看这三方的关系。如吕氏集团中的吕太公,如史书所记: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史记·高祖本纪》
先不说吕氏家族的本身实力,单单是这里的记载,就至少说明了一点,吕氏家族和沛县县令的关系非常好,而这也是吕氏家族能够入主沛县的根本原因。
而后再看这一点: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史记·高祖本纪》
当吕氏家族迁入沛县的时候,正是沛县县令设下大宴,而广邀沛县内的豪杰大族之人前来拜谒吕氏。所以,这都可以说明吕氏一族和沛县县令的特殊关系。
而萧何和曹参所代表的县令属吏集团自然本身就是依附于沛县县令身上。
所以,说到底,实力本身最强却最被压制的,反而是王陵和雍齿所代表的本土大族势力了。
那么,刘邦呢?从现在的史书记载看来,刘邦确实是那个时候沛县最特殊的一个人。
一方面,刘邦和萧何曹参等县令府属吏等人的关系非常好,这一点有史为证: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从开始之时,刘邦便有幸结识了萧何,并一直受到萧何的尊重和保护,所以,刘邦和萧何的关系,自然不必说。
另外一方面,刘邦和王陵雍齿等沛县大族的关系嘛,虽然不如萧何,但也是有明证的: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史记·陈丞相世家》
王陵,沛县人,为沛县豪族之人,刘邦身份低微时,曾经认王陵为自己的兄长。由此,刘邦就和沛县豪族的关系也有了。
最后吕氏一族,就更不要说了。吕太公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刘邦,这关系,自然是没的说了。但是,关于吕太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这一点,笔者又有了别样的看法。
虽然很多人也有看法说,吕太公嫁女儿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连樊哙那种人也能娶了吕太公的女儿,所以就以此证明吕太公将女儿嫁给刘邦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有一点是我们无法解释的,那就是下面的记载:
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史记·高祖本纪》
在吕太公提出要将女儿嫁给刘邦的时候,如其妻子反问其的,沛县令和你关系如此之好,却求而不得,可你现在又为何要将其嫁给刘季呢?
虽然很多人都说这是吕太公相术高明,但是,请记住,上面他的妻子说的这番话正是在吕太公说完对刘邦的面相的看法后,反问吕太公的。无疑,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妻子对于他的理由很显然是不满意的,而现在人人都知道吕家能在沛县立足是靠着沛县县令,但是如今在拒绝了沛县县令后,却公然将女儿嫁给刘邦,这不是打沛县县令的脸吗?而这些,吕太公作为一个大家族的掌门人,他不可能不清楚这些。
所以,在吕太公决定将女儿嫁给刘季的时候,至少有三点是可以确认的:
其一,此时的吕家在沛县已经立足,不需要再完全靠着沛县县令了,而已经有能力应付一切了,所以才不需要忌惮沛县县令的报复。
其二,也是建立在第一点的基础上,那就是事实上在反面上说明了沛县县令在沛县的掌控力并不是很强,所以这也才是吕太公敢于如此做的原因。
其三,刘季这个人,在当时的沛县,虽然地位看起来不是很高,就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但是,因为其人和沛县各方面势力的复杂关系,所以此人能够进一步稳固吕家在沛县的地位。
由此,吕太公真正将女儿嫁给刘邦的原因就很明显了。也就是说,在吕公刚来沛县的时候,以为沛县县令能够掌控一切,所以就借着他的势力进入了沛县,然后才发现,各方面势力错综复杂,根本不是一个外来的县令能够把控的。而刘邦这个人,一方面其有着丰县刘氏一族的背景,另外一方面其人的特殊能力也让其能与多方势力都保持一个很不错的关系。而这些,正是吕家此时需要的。
同时,再根据上述这些内容,基本上也就可以分析出在沛县起义时,刘邦能够成为沛公的来龙去脉了。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史记·高祖本纪》
其实,刘邦的那一百来号人,在夺取沛县的过程中作用并不大。真正的关键还是如上述记载中的这一段,在刘邦将帛书射入沛县县城后,正是沛县父老合伙干掉了沛县县令,由此才赢取了沛县起义的胜利。
事实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沛县县令的力量真的非常弱小。那么,这里群起而攻击沛县县令的父老们,又会有些谁呢?很显然,无外乎就是笔者刚才分析到的那三方势力。
由此,那么选择刘邦就是很必然的了,为何?
因为三方势力虽然是以王陵和雍齿为首的本土大族集团实力最强,但是奈何刘邦和萧曹吕家的关系非常好,所以,三方应该是达成协议,共同推举刘季暂时代为领导。换言之,其实刘邦在此时成为沛公,很有可能就只是他们随便推出来的一个代理人,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袖。
那么,这里就要说到本文的主角雍齿了。
齿故沛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雍齿,是沛县豪族之人。
以善雍齿。《史记·陈丞相世家》
这四个字是太史公在记录王陵这位沛县豪族之人的时候,特意标注的,意思就是雍齿和王陵的关系很好。
由此,以上两点记录,正是笔者在前文中将王陵和雍齿同时作为沛县本土豪族势力的原因。
而在史书中,第一次记录雍齿上场,则是下面这一条记录:
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于沛县起兵后,可能因为沛县的城池守备情况不好,也可能是为了和丰县刘氏一族合兵一处,故而便带领主力驻守丰县。然后,这里的郡监平,应该就是指的泗水郡主掌监察的郡御史平,他随即便领兵包围丰县。
而后,刘邦就是带领主力出城与之激战,大胜,秦军遂退往薛县。于是,刘邦便令雍齿和丰县子弟守城,自领大军出征。
结果,就发生了刘邦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丰县兵变事件。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史记·高祖本纪》
很显然,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雍齿作为沛县豪族,其实一直以来都不爽刘邦,更是从未想一直归属刘邦。所以,在魏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便举全城而降之。
事实上,不光是雍齿一个人,连同刘邦的那个大哥王陵也是一样,如下面的记载:
陵本无意从高帝。《史记·陈丞相世家》
沛县那些本土豪族,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一直留在刘邦这个丰县人麾下。最初那是没办法,但是后来,谁又真正甘愿久居人下呢?而王陵只是没有雍齿做的那么绝,但是,这只能说是没有给王陵机会,不然,谁又能肯定王陵不是第二个雍齿呢?
而雍齿呢?虽然刚才的记录中,貌似丰县兵变就是雍齿一个人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刘邦却很清楚,这又怎么可能是雍齿一个人的问题呢?
沛公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史记·高祖本纪》
说到底,真的没有人比刘邦更清楚雍齿叛变的原因。以刘邦的聪明,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其中缘由呢?而刘邦之所以让雍齿守城,也就是希望用雍齿沛县豪族的身份和自己本族的丰县势力形成一个平衡,以免自己出外时他们生乱。但是,如刘邦这里怨恨的,很显然是自己判断失误,不光是雍齿不愿意归属自己,就连自己的本族丰县子弟都不愿意归属自己。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刘邦本身的实力太差,故而,没有人真把此时的刘邦太当回事。
但是,谁又能想到刘邦会东山再起呢?
此后数月间,刘邦便带领着那支无家可归的孤军,转战四方,投奔多方豪杰,居然真的就鬼斧神工般的拉起了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并向丰县杀来。
而这件事的最后结果,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只是说,雍齿奔魏,而沛公则又重新拿下丰县。但是,根据笔者看来,应该是丰县子弟看到此时的刘邦已经羽翼丰满,所以便选择主动和谈了。故而史书在这里也就没有再记录最终结果。
那么,雍齿呢?
以赵将前三年从定诸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里的前三年,就是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大秦帝国存在的最后一年。以赵将,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刘邦在间接上也策应过巨鹿决战,所以,应该就是刘邦在参与赵国之战时,偶然情况下和雍齿遇到的。但是鉴于当时实际情况,再有就是王陵的说情,所以雍齿就又重新回归了,而刘邦也就没有在当时对其做任何实质性的处罚。
可是,这不代表刘邦就忘掉了。
六年三月戊子,肃侯雍齿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三月戊子日,雍齿受封汁邡侯,食邑两千五百户。
这里雍齿能够被封侯,说来也是有一段争议的: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史记·留侯世家》
这里所说的是汉六年一月之前,刘邦只封了大功臣二十几个人为侯,于是便引起了很多人还未封侯之人的非常不满。事实上,笔者也数过,此前刘邦一共只封了二十九人为侯。所以,按照功侯表最后确认的那一百四十三位封侯的数量来看,很显然只是封了一小部分。
所以,就因为这样,便引起了公愤。于是,刘邦便和张良商议,张良便提出需要分封一人来稳定人心,并借此告诉那些人,不是不封了,而是汉庭还没对他们的功绩核算完备。那么,该用哪个人作为样本呢?
如张良问刘邦的话: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问道,陛下您平生最憎恨的人是谁呢?这个人还必须是大家都所公知的那个人。
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回答道,当然是雍齿了,他曾经反过我,屈辱过我,我本想杀之,但奈何,因为他的功劳太多,故而不忍。
留侯曰:“今急无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遂道,那就先封雍齿为侯以告知诸臣,如此,大家见到雍齿封侯了,那就没有人再担心自己不会封侯了。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史记·留侯世家》
于是,刘邦便听从张良的意见,分封雍齿为汁邡侯。而后,刘邦便令丞相会同御史大夫加快核算其他功臣的功绩,以便继续进行分封。
所以,在事实上,雍齿也算是剩余那一百来位功侯中第一个受封的人,而他受封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如此。
但是,通过上述描述,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雍齿在灭秦及回攻三秦进击项羽这期间,也定然是立下了不小的功绩。所以,被刘邦即使是作为样本,也依然要分封两千五百户那么高的食邑。事实上,之后那一百来位功侯,食邑能超过雍齿的,真的也就屈指可数了。
当然,更要肯定的是,雍齿其人的势力虽然不强,但也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因为后期是有一位功侯明确标识就是雍齿的下属。所以,这更证明了雍齿其人在汉庭中的特殊性。当然,也能从侧面看出刘邦对待局势的把握程度上,确实是理性至极,哪怕是对待自己最恨的人,也决然不会意气行事。
不过,也算是雍齿命好,也就他遇到了刘邦,要是遇到了其他君主,别说是封侯了,就是能不受折磨的死去,估计都是困难的。
好了,关于雍齿的内容分析,差不多就到这里了,下面就再说一下雍齿的最后吧:
三年,荒侯巨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惠帝三年,雍齿病逝,汉庭为其谥号肃侯。其爵位由其子雍巨继承。
肃,执心决断曰肃。《逸周书》
可以看得出来,汉庭最后对于雍齿的谥号,也没那么差,还算是可以,肃侯,不褒不贬。
所以,其实这里也能从侧面看出,当年丰县兵变后,雍齿也并未对刘邦的家人吕雉和其儿女实行过迫害。不然,就算是刘邦不杀他,那惠帝和吕后又岂能容忍他活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