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十八岁,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里成长,那里最基本的法则是:如果没有人对你的身体施加暴力,没有人用赤裸裸的语言公开侮辱你,没人有露出嘲弄你的表情,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你又怎么可能遭到什么也没有的攻击呢?十八岁的我对于构成侵蚀的各种方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
——摘自《送奶工》
聚焦性暴力,为女性尊严发声
《送奶工》是一部探讨性暴力和语言暴力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在一个疏离、分裂的小地方,一个18岁的女孩被代号为“送奶工”的中年男子多次跟踪纠缠,人言可畏,这段遭遇却被邻里谣传为不堪入目的私情。“送奶工”并不是真的送奶工,他是当地有声望的准军事组织人员之一,他用自己的身份优势胁迫这个女孩。这些痛苦经历,让她用亲身经验反思内心感受和外部世界的荒诞和暴力。她努力想走出谣言的阴影,追逐女性的尊严和希望。
故事发生在一个无名的城市,书中没有一个具体的人名,均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代号代称。这暗合了网络暴力的基本特征:匿名。但也不难发现,故事的背景设定以1970年代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为原型。安娜•伯恩斯,出生于贝尔法斯特的工人阶级家庭,因为当时北爱问题(The Troubles)深入到每一个居民的生活,街头的斗殴极为普遍,长期充斥着暴力。
作为斩获英语小说界最高奖项“布克奖”的获奖作品,《送奶工》以一位18岁女孩的视角,讲述她亲历流言暴力后的所思所想,以及从深渊中走出来的感受。这样的立意和主旨,不仅痛击了当下的性别环境,而且给个人的声音以表达的空间。这样的个人视角故事,也会帮助到有相似经历的人。在文学奖的加持下,该作品能够让大家更多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性别环境。
源于成长经历,传达真情实感
该作品反映了安娜.伯恩斯成长过程中观察到的社会问题,不少场景也来自于安娜童年的一些亲身经历。比如邻居的狗被杀这一情节,灵感便来源于作者七八岁时,目睹街道尽头堆积成山的狗的尸体。也正是在贝尔法斯特的生活经历,让安娜.伯恩斯成功地在书中塑造一个高压、紧张的社会环境。而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一系列无害的行为——望天空,边读边走,走路上夜校,18岁仍然不结婚等等,都被视为大逆不道,因为这被看做是对群体的一种威胁。
伯恩斯的叙述方式非常内化,甚至行文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族长的秋天》一般,很少分段。但它传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声音,通过书中18岁的女主——“我””来传达对严肃文学的热爱,她如此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无论雨天晴天,无论敌人开始枪战还是投下了炸弹,无论群众是在示威还是在暴乱,每一个工作日我都要走回家去读今天收到的新书……我只看19世纪的作品,我不看20世纪的书,因为我不喜欢20世纪。但我没想到的是,送奶工早就了解我了。”
送奶工只是个年长的准军事组织的军人,他到底了解“我”什么?接近“我”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是知道她会独自走回家,还是她深爱着19世纪?仔细想想,后者显然更为恐怖,因为这说明“”他”不仅了解了她的日常生活,更加深入了解了她的思想。
书中角色这种应对社会压力以及生活恐惧的方式,也来源于作者本人。“一般情况下,你应该在16岁就结婚,但我很小的时候就不想那样。”作者曾坦言,“我不知道去哪儿,我只知道我想离开。我非常讨厌学校,因为那里很乱,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因为我无法反省那么多;当我生活在那儿的时候,我只是对一切作出反应,这也是书中的人物的行为。”
关于作者:
安娜·伯恩斯是首位赢得“”布克奖”的北爱尔兰裔作家,《送奶工》是其第4部作品。她是布克奖49年历史上的第17位获奖女性。她把细碎的日常描述和国家强权结合在一起,描述了一个既具有哥特色彩、又带有卡夫卡式幽默的失调社会。《送奶工》也许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但它是最大胆也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小说,直指这个时代的反性骚扰运动、爱尔兰边境争议和其他世界问题。
关于“布克奖”及历届获奖书单
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从1969年开始颁发,每年颁发一次。最初只有英国、爱尔兰,以及英联邦国家的英文原创作家有资格入围参评,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语写作的作家都可以参评布克奖。
获奖作家及作品如下:
1969年,P·H·纽比(P. H. Newby),《需要负责的事情》。
1970年,伯妮丝·鲁本斯(Bernice Rubens),《获选成员》。
1971年,V.S.奈保尔(V. S. Naipaul),《自由国度》。
1972年,约翰·伯格(John Berger),《G.》。
1973年,雅各·法瑞尔(James Gordon Farrell),《克里希纳普围城记》。
1974年,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保守的人》。
1974年,斯坦利·米德敦(Stanley Middleton),《假日》。
1975年,贾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热与尘》。
1976年,大卫·斯托里(David Storey),《萨维尔》。
1977年,保罗·斯科特(Paul Mark Scott),《继续停留》。
1978年,艾瑞斯·默多克(Iris Murdoch),《大海,大海》。
1979年,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Penelope Fitzgerald,《海岸外》。
1980年,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启蒙之旅》。
1981年,拉什迪(Salman Rushdie),《午夜之子》。
1982年,托马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ly),《辛德勒方舟》。
1983年,库切(J. M. Coetzee),《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1984年,安妮塔·布鲁克纳(Anita Brookner),《杜兰葛山庄》。
1985年,胡勒(Keri Hulme),《骨人》。
1986年,埃米斯(Kingsley Amis),《老恶魔》。
1987年,赖芙丽(Penelope Lively),《月虎》。
1988年,彼得·凯里(Peter Carey),《奥斯卡与露辛达》。
1989年,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1990年,A. S. 拜亚特(A. S. Byatt),《占有》(《隐之书》)。
1991年,本·奥克瑞(Ben Okri),《饥饿的路》。
1992年,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ie),《英国病人》。
1992年,巴里·昂斯沃斯(Barry Unsworth),《神圣的渴望》。
1993年,罗迪·道尔(Roddy Doyle),《童年往事》。
1994年,詹姆斯·寇曼(James Kelman),《晚了,太晚了》。
1995年,派特·巴克(Pat Barker),《幽灵路》,
1996年,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杯酒留痕》。
1997年,阿兰达蒂·洛伊(Arundhhati Roy),《微物之神》。
1998年,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阿姆斯特丹》。
1999年,J.M.库切 (J. M. Coetzee),《耻》。
2000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盲眼刺客》。
2001年,彼得·凯里(Peter Carey),《凯利帮真史》。
2002年,扬·马特尔(Yann Martel),《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03年,D.B.C. 皮埃尔(D.B.C. Pierre),《弗农·上帝·利特尔》。
2004年,阿兰·霍灵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美丽线条》。
2005年,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大海》。
2006年,基兰·德赛(Kiran Desai),《继承失落的人》。
2007年,安妮·恩赖特(Anne Enright),《聚会》。
2008年,阿拉温德·阿迪加(Aravind Adiga),《白虎》。
2009年,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狼厅》。
2010年,霍华德·雅格布森(Howard Jacobson),《芬克勒问题》。
2011年,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终结的感觉》。
2012年,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提堂》。
2013年,埃莉诺·卡顿(Eleanor Catton),《发光体》。
2014年,理查德·弗拉纳根,《深入北方的小路》。
2015年,马龙·詹姆斯,《七杀简史》。
2016年,保罗·品(Paul Beatty),《出卖》。
2017年,乔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林肯在中阴界》。
2018年,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送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