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事,总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变了味

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

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买5角钱一大把的麦丽素。

那些麦丽素装在一个大大的玻璃罐子里,老板摸准了孩子们的心思,还专门把罐子摆在商店门口。

结果不管是上学还是放学,只要经过商店门口,都能看见那只满当当麦丽素的罐子。

可惜,让孩子们流口水的事物,从来都是大人们眼里“毒物”一般的存在。

比如辣条,比如泡泡糖,比如麦丽素。

于是从麦丽素开始兜售的那天起,这就注定变成了一场孩子和家长斗智斗勇的大戏。

红领巾,是一个年代人回忆里最青涩童稚的部分。

想要买麦丽素,路子明显只有几条:找爸爸妈妈买给自己,自己攒钱买。

当然也有人摸索出来第三条路:从家里的零花钱罐子里摸。

作为一个小学生,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教导下成长,摸钱这种事情,自然是断断不可行的。

可买麦丽素的5角着实是一笔“巨款”,找爸爸妈妈又眼瞅着没戏。

得,还是在“摸钱”这事儿上改一改,让它看上去体面一点。

大家就都把眼光瞄在红领巾上。

我记得当时红领巾不多不少,就5角一条,而在孩子们眼里,5角可是和麦丽素画了等号的。

接下来就有了这样的场面:家长们每每聚在一起,就开始讨论学校里那个“偷红领巾的贼”,据说,那个贼奇怪的很,只偷红领巾,作案手法还“极端高明”,按各自孩子的话说,“就下课那么一会儿的功夫,红领巾就不见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家长们就把目光瞅向了小商店的老板。很明显,孩子们红领巾丢了,唯一的最大获利者,就只有卖红领巾的店老板。

家长们就开始传谣,“那个店主真是黑心啊!偷孩子们红领巾,又拿回来继续卖!”

孩子们可不管这些,我们只管拿着“买红领巾”的钱买来的麦丽素,躲在操场的台子下,躲在厕所的门背后,把那一颗颗圆滚滚甜滋滋的小豆子们塞进嘴里,在“咔嚓咔嚓”脆生生的口感里,享受着片刻的欢愉。

纸里包不住火,一个孩子的家长收拾孩子衣服的时候,有那么一颗白色的“豆子”掉在了地上。没有多想,夫妻两人一顿“家庭教育”之后,从孩子嘴里挤出了事情的真相。

第二天放学后家长们日常一聚,在言语激烈地碰撞中,店老板洗去了被误会的屈辱,孩子们却最后成了家长们痛失钱财的撒气筒。

也就是那件事之后,再没有吃过麦丽素。

直到前几日和朋友在超市闲逛,看见了架子上那熟悉的袋子,袋子上还有那么几个熟悉的红色大字。

怕是馋虫也懂得怀旧,过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还记着当初的味道,那份甜美的童年回忆开始作怪,一丝丝地勾着我把手伸了过去。

现在的我,已经不必再过分在意父母的管束,也不必过分担心买这么一包会花去一笔“巨款”。可偏偏那圆滚滚的老朋友入嘴之后,同样的味道,我却只觉得“甜腻而难以接受”,勉强吃了几颗,馋虫也应该是失望了,对它再提不起半点兴趣。

(注:文章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