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

      最近很喜欢阿冗的《你的答案》,当高潮迭起,仿佛真有那样一束光,穿透一切,照亮和温暖了整个世界,浑身充满了好好活着的力量和勇气。二十多的时候看《士兵突击》,懂得了好好活着就是不抱怨不放弃,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三十多再看余华的《活着》,却更加懂得了,人生最有意义的,仅仅是好好活着而已……

      其实,阅读一本书,恰如遇见一个对的人,是需要适当的时机和地点的。学生时代尝试读过这本书,但是故事开头营造的氛围却没有让我读下去。最近可能是休产假的原因,心里一直很静很放松,仿佛到了另一个不必深谙世事,也不必取悦旁人的世外桃源。每天听着广播绣绣十字,趁着暖阳出去散散步,或是如学生时代一样戴着耳机去图书馆安静地看看书。日子像音乐一样,轻轻流淌。肚子被那个小家伙翻来覆去折腾着,心却如房间一样,满满的都是阳光。在这种时候,对所有的人和事,包括所有的书和文字,都是接纳的。

      随着阅读的深入,才渐渐发现自己的浅薄。原来,我只读到了文字里的颓废,却没读到里面夹杂着的乐观;只看到了年轻时吃喝嫖赌的那个浪子,却没读到后来那个历尽苦难与沧桑的老人;只以为那是一种丑陋而现实的生活,却没留意到作者在用另一种沉重却诙谐的态度面对和陈述这种生活……毕业十年了,很少再遇到这样一种文字能让人感到如此揪心,它时时牵引着你,像一部电影一样一口气看下去。很少再有这样一个故事,能让人用如此矛盾而纠结的心情去看清现实与人性。看清之后,才发现早已泪眼婆娑。

      在主人公福贵的回忆中,真正改变他对生活态度的,就是小日本投降,国军进城收复失地后,他被抓去打大炮的那段经历。如果说输掉家产家道没落,由少爷变成穷人,是他咎由自取后必须经历的痛苦与挣扎,那么在战争之后历经生死的平静与满足,则是一个中年男人最该有的态度。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叼着馒头疯疯傻傻哽咽半天却吐出来的那四个字:我要回家。回来之后看到儿女看到家珍的福贵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男人。他租了龙二五亩地,当起了佃户,身份虽然卑微,但却多了一种面对世事的坦然与成熟,以及面对苦难生活的淡定与责任。他说,人要是累得整天都没有力气,就不会胡思乱想了,说起来日子过得又苦又累,心里反倒踏实了。这里,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不是一个有权有势的阔少爷,而是那个担负起家庭与责任,虽清贫卑微却心中有爱有担当的男人。

      除却一个苦难时代的底层男人,他还是一个父亲。为了有庆上学,他和家珍决定将凤霞送人。这整个过程中的挣扎与痛苦,犹豫与妥协,以及后来的头也不回与坚定不移,大概只有为人父者才能明白。不走了,再也不走了,不送了,再也不送了,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至此,懂得了何谓亲情。

      如果说一家人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那么接下来的生死别离则是真正苦难的开始。先是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度而死,后来是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再后来是家珍由温热变为冰凉的身体,三个最亲的人都死在同一家医院,那里成了福贵的梦魇之地。这其中一次次的打击与痛苦才是最让他撕心裂肺和崩溃的。看到最后真想骂一句,那个年代的生活,太TM考验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了。

      看完了整部小说,再回过头来看文章开头那个耕着牛哼着歌讲着荤段子的农民,就不会感到那样下作和反感了,反而生出一丝怜悯甚至尊敬。他是一个老人,一个经历了时代变迁亲人离世,经历了各种跌宕起伏与贫穷苦难,却依然对世界对生活持有乐观态度的孤苦老人。

      那段让我们这代人错过却庆幸错过的历史,那些卑微而弱小的人们面对苦难所付出的代价,恰恰是教会我们这代人如何活着的教科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姿态,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看法里,大概是这本书赐予我的最大勇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