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弱
段落三
原文:文子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是内乐外,不以外乐内,故有自乐也,即有自志,贵乎天下。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之要也,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则万物备矣。故逹于心术之论者,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货财,不贪世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质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主者,神从而害。其生贪饕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知,位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中拒,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肓忘自失之患。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注释:文子认为:圣人能够静而与阴俱收敛,动而与阳俱开发,可以调整自身使性情和合适宜,就达到无乐无不乐的状态,能达到无乐无不乐的状态,就是乐之极,而且极而能返的状态了。是我心乐而万事万物无不乐,不是我心随万物之乐而乐,所以能够做到自乐,也就是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天下最宝贵的东西了。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的状态呢,是因为我能够顺随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并把握其中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乐不在于外而在于我自己,不在于他人而在于我自己的内心,能够做到性随心动,意由心生的心血来潮境界,那么万事万物都可以为我所乐了。所以通达了心意神志的道理的人,他的喜欲、憎恶都不会随外物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能够做到不以外物而喜,不以外物而怒,不以外物而乐,不以外物而苦,万事万物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对于我来说,都好像是在镜子中自己映照自己而已,我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没有喜好也没有憎恶。所以士人有一定德行不变的坚守,贞女有操守不变的行为,只要是牢牢把握这些操守和德行,一个人就可以不依靠外来势利而有自尊,不依靠金钱财货而有自富,不依靠力量外物而有自强,不追求非我之财货,不贪慕无实之虚荣,处贵不以为自安,处贱不以为身危,从而能够做到形、神、气、志都处于非常合宜舒适的状态。形体是生命存在的凭借,血气是生命运动的根源,心神是生命运行的控制系统,这三者中有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三者均有损伤,所以如果以心神作为身心的主导的,那么身体就会跟随心神而两利,如果以自身的欲望为主导的,就会导致神耗而两伤。所以如果一个人生性贪婪多欲,容易被各种势利所左右,容易为各种名利所诱惑,那么就算他有超过常人的智慧,再加以位高权重,还是会因为身心为外物激荡动摇而出现精神不断损耗,从而离道越来越远的情况,最后长时间的沉迷于俗世之私心、贪念,久久无法返归清心寡欲的状态,就会出现身体亏耗精神不济,慢慢的精神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神,而且经常会有精神不守的问题出现。所以一个人的精神志气,如果能够清静自修则每天可以不断充实,如果躁动不安则每天就不断损耗;所以圣人始终能够保持修身养性,调和血气通畅,平易欲望和需求,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达到至平、至和、至公、至正的精神极乐状态,那么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无不通达透彻,所有运动变化的应对也无比顺畅,应和自如。
有言:自修,守虚无,清静无为。
宇宙之开,无中生有,天地之道,阴阳和合。阳动而趋于混沌,阴止而趋于秩序,混沌使万事万物充满变化性,秩序使万事万物有所延续性,所以万事万物莫不负阴抱阳而依其自性以成其自身。
圣人与阳俱开,与阴俱闭,顺势而应也,阴阳和合,静以观动也,至平、至和,任自然也,至公、至正,顺道德也,无乐无不乐,虚有所受,心血来潮也。是以,遊于心外而身得,化于物外而事成,万物玄同者,类殊形异而同出于道,无是无非者,生生死死,各以其理性而致其德,德同于道理则生,德悖于道理则死,于是自然而然也。
明王在位,自修以为天下稽,正静严明,无私欲,则平,不极端,则和,无私利,则公,不偏私,则正,所以平、和、公、正,而天下人信之。
君子自修以静心定性,安意平虑,志诚神明,依于一定之论,操于不变之行,积日月而至于清静无为之地,返归大道矣。
故恒而清静无为者,与阴阳俯仰,与日月浮沉,空虚寂寞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