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风华,仅以一诗名扬天下。他抱着满腔的报国热情,一心仕途,虽然几经沉浮,却步步登科;最后,他得偿所愿,终在大唐的朝堂之所,占有了一席之地。
十六岁,声名动长安
扬名天下,几乎是每个吟诗作赋的人最大的梦想。对于白居易而言,也不例外。他少年时期,就已经名扬乡里。如今饱受流离之苦,内心孤寂,急需寻找一个新的寄托,来填补心灵的空白。去京城闯一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去京城,一定要有能拿得出手的诗作啊!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都拿了出来,左看右看,没有一个满意的。他拿起笔,想要写一首新的诗作,作为自己立足京城的敲门砖,但是却思路全无。
他拿着笔,呆了很久,只好抑郁地又放下了笔。最后,他只好出门散心,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新的灵感。
此时正值春天,白居易漫步在江南的草原上,看着蔓延天际的小草。突然想到了符离那生机勃勃的碧草。江南的草虽然柔软,但是似乎少了些许刚劲。而符离的草,也许是因为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总是给人一种向上的生机。
是啊!最柔软的小草都能够历经战火的洗礼,百折不挠。自己为何不可呢?想到自己与家人离散,饱受战争之苦,又想到自己无数次在这荒原古道之上,与故友分离,白居易忽然诗兴大发,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完此诗后,白居易感觉这是自己所有诗中最有启发的一首,完全可以作为去京城的应考之作,于是便给这首诗提名《赋得古原草送别》。
有了这首诗,白居易便觉得信心倍增。他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诗作,把这首诗放在第一位。
通过拜访打听,白居易知道要想在京城中立足,大诗人顾况是他不得不拜访的名士。不过,听说此人桀骜不驯,恃才傲物,不是那么容易接近!
但是想想,哪个出名的人没点小个性啊!自己要想在长安立足,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直接回江南避难算了。考虑再三,他决定第二天就去拜访这位著作郎大人。
不得不说,白居易这一路跋山涉水,面容是憔悴的。加上叔父给的路费十分有限,他的衣服也显得有点寒酸。那个当年在东郭村年少风华的锦衣少年,到了京城这个富庶之地,很快就变成了落魄公子。
顾家的下人把这个年轻人领进去的时候,是忐忑不安的。要知道,他家老爷的个性可是十分不好相处的。一般二般的人物,他可瞧都不瞧上一眼,这个少年如此落魄,不会直接被自家老爷奚落一番,直接轰出来吧!
果然,顾况看到白居易的一脸菜色,十分不高兴。
“白居易啊!没听过!不过这个名字挺有意思。居易,居易,京城可是不容易居住啊!”顾况奚落道。
听了顾况的话,白居易也有些生气了,倔强地说道:“晚生久仰先生诗名,特意把自己的诗作整理一番,希望获得先生的指导。如果,晚生真的才疏学浅,自会离开,不打扰先生。”说完,白居易便双手奉上了自己整理的诗集。
听了白居易的话,顾况一愣,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还挺傲骨。就不知道他写的诗怎么样。于是,顾况接过白居易的诗,看了起来。没想到,才看了两句,顾况心里就大吃一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如此才华,忍不住赞道:“好句好句啊!”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欣喜异常,看着白居易和蔼地说道:“真是好句啊!能写出如此好句,在长安居住又有什么难的呢?居易啊,刚才我只是笑言,不要当真啊!”
听到顾况这样夸奖自己,白居易刚才的郁闷便一扫而光,继续谦逊地说道:“顾大人,太客气了!晚生若能得到先生的指点,乃是三生之福啊!”
听了白居易的话,顾况对这个年轻人更满意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才是栋梁之才啊!于是,马上让家人奉茶,并让白居易坐了下来,他自己更是拿着白居易的诗作爱不释手。
等到所有诗作都看完后,顾况高兴地说道:“好多年都没有读到如此佳句了!真是畅快啊!居易啊,你放心吧,我自会向上级举荐你的!”
但是,白居易的风光只是表面的。因为他虽诗名在外,却始终不能谋得一官半职。而他又没有李白的雄厚背景,没有太大的经济来源,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
转眼白居易已经来京城两年,长安也已经进入了冬天。但是白居易却已经没钱去购置取暖的狐裘了。没几日,白居易就病倒了,因为没钱,白居易只好硬扛着。
春节过后,白居易的身体变得更加孱弱。眼看过几天就是花灯节了,正是才子佳人大展身手的时刻,只可惜自己……
正在白居易苦闷不已的时候,一些在长安与他交好的朋友约他一起出去游玩。能够与好友游玩,白居易当然高兴非常,但是想到自己病体孱弱,又囊中羞涩,只好婉拒。
朋友们走后,白居易想到自己竟然落魄到如此地步,不禁倍感伤怀,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写下此诗后,白居易辗转反侧。他突然明白,仅仅靠几首诗是不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的。要想进入仕途,有所成就,非科举考试不可!
想清楚后,白居易心中的郁结稍缓。正好这时,收到了一封来自符离的家书。自己离家多年,父母兄弟甚是想念自己,如今战乱稍缓,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
看完家书后,白居易忽觉归心似箭。自己何尝不思念家中的亲人呢?想到自己离开符离的这几年,每年的中秋之夜,自己都孤身一人,不能与亲人团聚,对家的思念更加浓烈。
又想到自己在长安的处境,虽然表面风光,但早已经捉襟见肘,苦不堪言,顿时有了一种一天也不想在长安待下去了冲动。
想到此处,白居易马上收拾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年,白居易刚满十八岁。回家的路上,白居易想起符离的点滴,不禁神往不已。自己已经离开符离整整六年,慈爱的母亲可安好,活泼的小弟是不是已经长得和自己一般高,还有与自己交好的“符离五子”是否还记得自己……
白居易越想越开心,回家的喜悦之情彻底冲淡了这几年的流离之苦。如自己所料,白居易刚到家,母亲兄弟就迎了出来。
母亲陈氏看到自己的儿子形容憔悴,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与家人分离,多年来流离失所,还独闯京城,不禁心疼不已。
回到家后,白居易孤寂多年的心灵,很快回暖了。他开始好好养身体,也开始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做打算。
科举,笔笔生花最少年
正当白居易闭门苦读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从襄阳传来:在襄阳做官的父亲患了重病。闻此噩耗,白居易一家马不停蹄地赶往襄阳。
等到一家到了襄阳的时候,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已经卧床不起。看到老父形容枯槁的样子,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白居易羞愧至极。
在襄阳这段时间,白居易衣不解带地侍奉在老父身边,不时聆听父亲的教诲。白居易在浮梁担任主簿的哥哥白幼文也赶到了襄阳照顾父亲。兄弟见面自是欢喜异常,但想到父亲重病,兄弟三人顿时感到愁肠百结。
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撒手而去,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由于白季庚一直两袖清风,不曾留下太多财物,白家竟然没有财力把白季庚的灵柩运回原籍。最后,白居易兄弟几人,只好含泪把自己的父亲葬在了襄阳。
安葬好父亲之后,哥哥白幼文开始离职丁忧,而弟弟行简尚且年幼,自己也是闲人一个,没有经济来源。一家人在襄阳,几乎无法维持生计。兄弟几人,再三商量之后,决定送一家人再次回到符离旧宅。
在白家兄弟服丧期间,白家过得更加艰难,几乎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白居易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穷人的疾苦,看到一家人的艰难生活,想到父亲的灵柩尚且留在异乡,白居易就痛苦非常。
这三年,白居易比以前更加刻苦读书。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改变白家的境况,为白家光耀门楣。
白居易到达宣州后,叔父白季康看到侄儿的落魄,伤感异常。想到侄儿前途未卜,他担忧不已,便问道:“居易啊,你如今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也该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
听了叔父的话,白居易说道:“叔父,侄儿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此事。侄儿决定参加科举考试!”
白季康听后,非常欣慰,说道:“居易啊,你早该走此仕途。你虽然诗名在外,但是却没有一官半职,不是长久之计啊!如今,你有此想法,叔父定会助你一臂之力!”
等白居易安顿好之后,白季康马上带他去拜见了喜好诗文的宣州刺史崔衍。崔衍早听过白居易的诗名,对白居易礼遇非常。虽然白居易不是宣州本地人,但是崔衍却破例让白居易直接参加了宣州的乡试。
在乡试中,他得到了崔衍的赏识,获得了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只是,自己身无分文,叔父已经帮助了自己很多,实在不好意思再向叔父借钱。白居易便决定去洛阳,母亲和弟弟行简正寄居在洛阳的族兄家中。
到达洛阳后,看到母亲和弟弟寄人篱下,白居易也是愁苦非常。母亲听到白居易获得了进京考进士的资格,十分高兴。在哥哥白幼文的资助下,白居易再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
到长安后,白居易再次遇到了在宣州的好朋友侯权。二人都家境贫寒,好诗文,因此互为知己。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白居易和侯权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进士考试。考试的题目是《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看到这两个试题,白居易顿时觉得文思泉涌,大笔一挥而就。
考试结束后,白居易心情忐忑地等待着放榜之日。他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成败与否在此一举,想到家里的困境,母亲的期望,白居易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
就这样,白居易怀着忐忑的心情一直等到了放榜之日。他和侯权一起到了放榜的地方。白居易从第一名开始看起,第一名不是,第二名不是,第三名不是,第四名,白居易。看到此处,白居易被巨大的喜悦包裹,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次再回家,再也不是以前的穷困潦倒,而是衣锦还乡。
与白居易的喜悦不同的是,侯权落榜了。侯权为此失落不已,与白居易寒暄几句之后,便告辞了。自此,白居易很多年都没有看到过侯权。
这一年,正是公元800年,白居易已经二十九岁了。及第之后,与白居易一样中榜的人,齐聚一起,喝酒畅聊。不久,白居易与好友们告别,回家报喜,友人们殷勤相送。想到自己从前的落魄,如今的春风得意,白居易写下了一首《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之后,便快马加鞭回家报喜。母亲陈氏得到儿子白居易高中的消息兴奋不已,一家人洋溢在巨大的喜悦中。但是,白居易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因为进士及第,不过是进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接下来还要面临吏部的选拔考试。
为了准备吏部的考试,白居易写下了上百道判书,这就是著名的《百道判》。两年后,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参加了朝廷的吏部考试。当考官看到白居易精彩绝伦的上百道判书时,惊喜非常,发出了极大的感慨。不久之后,白居易的这百道判书便名声大噪,白居易也因此再次高中。自此之后,白居易的这百道判书,便成了吏部应试者的范文。
这一年,正是公元802年,与白居易一起高中的还有著名的大诗人元稹。当时白居易已经三十一岁。而元稹才二十四岁。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成为至交好友。
第二年,白居易终于获得了朝廷授予的官职——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校书郎就是管理国家图书的九品小官。有了官职之后,白居易便在长安定居下来,虽然俸禄不多,但是生活上却有了极大的改善。为此,白居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终于不用再依靠家里!自己终于也有俸禄了!他一高兴,便忙里偷闲做了一首诗: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
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
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勿言无知己,躁静各有徒。
兰台七八人,出处与之俱。
旬时阻谈笑,旦夕望轩车。
谁能雠校间,解带卧吾庐。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秘书省校书郎,其实是一个闲职。白居易在任三年,过得相当的惬意,除了喝喝小酒,吟吟小诗,也没有别的大嗜好。三年任期满后,白居易开始了自己的赋闲生涯。这期间,白居易对自己的仕途有了新的想法。他想,自己不能一直这样不思进取,必须还要参加科举,以求更大的进步。
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他的好友元稹。二人商量此事后,决定一起前往华阳观潜心苦读。经过了几个月的准备,白居易写出了七十五篇《策林》。在策林中,白居易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策林》同《百道判》一样,引起了轰动的效果。因为《策林》论述精湛,言辞优美,因此被广为传颂,成为后人科考的必读项目。
毫无疑问,这一次白居易又一次中第了。这一年,正是公元806年,白居易已经三十五岁了。与他一起中第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稹。但在授予官职时,白居易却因为文辞太过直接,被分配到了陕西周至县做县令。他的好朋友元稹却因为文辞稍含蓄,被重用,官拜左拾遗。